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19916160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第二篇: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第四篇: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第五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编者按:县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短短几年中,创造出了“八步工作法”,形成了“经验”,做到了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 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实现了由“管压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

2、能转变。从而使乡由乱到治,政通人和,连续5年零上访。为解读“现象”,国家行政学院、市委组织部、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有关同志组成联合调查组,于新年伊始,共赴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经验”具有方向性意义,值得借鉴、推广。 由“不和谐”到“和谐”的乡 “九沟十梁四面坡,沟深坡陡悬崖多,往上望得草帽落,往下看得打哆嗦。”说的是大山深处的县乡,它与四川省宣汉县接壤,距县城66公里,是国家贫困县的特困乡。该乡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信息闭塞,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是县位置最偏远、经济最贫穷的乡之一。 5年前,由于多种原因,乡的群众普遍滋生不满情绪,散(心散)

3、怨(怨气)乱(非理性行为)现象弥漫民间。村民们认为乡政府只收钱,不办实事。于是上访、打干部、砸烂干部摩托车的事时有发生。1997年,全乡的农业税和统筹款只完成了60,完成20以下的有6个村。特别是1998年,在集中清查追收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国土、林业等罚款执法中,搞户户过关,全乡30左右的农户遭到处罚,罚款高的农户超过千元。在当时农民人均负担达到140元左右的情况下,这一大规模的罚款行为激化了矛盾。发生数百农民聚集、以铳为号、围攻乡政府的事件。县里派出警力帮助维护秩序,竟有村民相约要炸毁山沟里唯一的桥梁通道,以使警察进得去、出不来。最后,是县领导去做化解工作才解了围。乡干部脱离了险境,闷在屋

4、内几天不出门,茶饭不思,人心难聚。 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人民经过卧薪尝胆,艰苦创业,近5年来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党群干群关系根本好转。连续5年零上访,农村各项税费年年按时完成,群众自发地给乡党委、政府送有19面锦旗,立有两块“德政碑”。5年前,乡村干部到农民家,常常吃“闭门羹”,群众恨干部、怕干部,而现在群众盼干部、亲干部,干部下村,总是争着往家里请。兴坪村村民廖华山曾与乡政府闹过对立,2014年乡里筹资修建乡中学时,他不但捐款300元,还把自己留下来准备养老的2万元借给了政府。在给乡党委的一封信里,他写道:这2万元“我儿子修房子、买车子时我都没有借,现在借出来,和你们一起共度难关”真

5、可谓,党群干群鱼水情深。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边远偏僻、贫穷落后、干群关系紧张的特困乡发生如此明显变化?用鹿峒村一位时年65岁的老党员李元生的话说:“以前是很难看到党委书记到农民家,现在是党群之间接上了气。”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在乡的群众座谈会上,村民们给出了答案:是“八步工作法”改善了干群关系,是“八步工作法”促进了乡村巨变。在县、在各地,人们把乡党委、政府探索出的党的基层组织践行“三个代表”、坚持执政为民的以“八步工作法”为内核的经验,称为“经验”。 “八步工作法”产生的背景 “八步工作法”是县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在实践中探索的伟大创举。而这种创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农

6、村社会转型期多种原因交织而形成的,既有其产生的特殊性原因,也有带普遍性的原因。 深刻反省,找准原因。首先是体制上的因素。如在乡级财政体制问题上,乡财政负担重,年刚性支出340多万元,而本级财政收入仅达60多万元。收入支出之间悬殊过大,财政缺口难以解决,乡政府正常工作运转存在问题,一些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难以承受。其次,政策执行上的因素。在农村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乡干部主观愿望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出实绩,但又缺乏手段,不知怎样服好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政策性计划指标,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强制性建设骨干产业基地。经济上不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政治上不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事事代替农民作

7、主,使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第三,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上的因素。不少干部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出发,对广大群众采取“管压”式的简单行政命令和强制干预。一些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在村民面前摆架子、耍威风、好吃喝,引起农民反感。第四,教育引导不到位的因素。不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教育引领群众的工作,导致农民对一些政策法规不理解,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基层干部。 重树形象,寻求切入点。找准了原因, 第二篇: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 县乡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县乡认真贯彻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短短几年中,创造出了“八步工作法

8、”,形成了“经验”,做到了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 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实现了由“管压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职能转变。从而使乡由乱到治,政通人和,连续5年零上访。为解读“现象”,国家行政学院、市委组织部、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有关同志组成联合调查组,于新年伊始,共赴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表明,“经验”具有方向性意义,值得借鉴、推广。 由“不和谐”到“和谐”的乡 “九沟十梁四面坡,沟深坡陡悬崖多,往上望得草帽落,往下看得打哆嗦。”说的是大山深处的县乡,它与四川省宣汉县接壤,距县城66公里

9、,是国家贫困县的特困乡。该乡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信息闭塞,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是县位置最偏远、经济最贫穷的乡之一。 5年前,由于多种原因,乡的群众普遍滋生不满情绪,散(心散)怨(怨气)乱(非理性行为)现象弥漫民间。村民们认为乡政府只收钱,不办实事。于是上访、打干部、砸烂干部摩托车的事时有发生。1997年,全乡的农业税和统筹款只完成了60,完成20以下的有6个村。特别是1998年,在集中清查追收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国土、林业等罚款执法中,搞户户过关,全乡30左右的农户遭到处罚,罚款高的农户超过千元。在当时农民人均负担达到140元左右的情况下,这一大规模的罚款行为激化了矛盾。发生数

10、百农民聚集、以铳为号、围攻乡政府的事件。县里派出警力帮助维护秩序,竟有村民相约要炸毁山沟里唯一的桥梁通道,以使警察进得去、出不来。最后,是县领导去做化解工作才解了围。乡干部脱离了险境,闷在屋内几天不出门,茶饭不思,人心难聚。 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人民经过卧薪尝胆,艰苦创业,近5年来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党群干群关系根本好转。连续5年零上访,农村各项税费年年按时完成,群众自发地给乡党委、政府送有19面锦旗,立有两块“德政碑”。5年前,乡村干部到农民家,常常吃“闭门羹”,群众恨干部、怕干部,而现在群众盼干部、亲干部,干部下村,总是争着往家里请。兴坪村村民廖华山曾与乡政府闹过对立,2014年乡

11、里筹资修建乡中学时,他不但捐款300元,还把自己留下来准备养老的2万元借给了政府。在给乡党委的一封信里,他写道:这2万元“我儿子修房子、买车子时我都没有借,现在借出来,和你们一起共度难关”真可谓,党群干群鱼水情深。 是什么原因使一个边远偏僻、贫穷落后、干群关系紧张的特困乡发生如此明显变化?用鹿峒村一位时年65岁的老党员李元生的话说:“以前是很难看到党委书记到农民家,现在是党群之间接上了气。”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在乡的群众座谈会上,村民们给出了答案:是“八步工作法”改善了干群关系,是“八步工作法”促进了乡村巨变。在县、在各地,人们把乡党委、政府探索出的党的基层组织践行“三个代表”、坚持执政为民的

12、以“八步工作法”为内核的经验,称为“经验”。 “八步工作法”产生的背景 “八步工作法”是县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在实践中探索的伟大创举。而这种创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多种原因交织而形成的,既有其产生的特殊性原因,也有带普遍性的原因。 深刻反省,找准原因。首先是体制上的因素。如在乡级财政体制问题上,乡财政负担重,年刚性支出340多万元,而本级财政收入仅达60多万元。收入支出之间悬殊过大,财政缺口难以解决,乡政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府正常工作运转存在问题,一些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难以承受。其次,政策执行上的因素。在农村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中,乡干部主观愿望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出实绩,但又缺乏手段,不知怎样服好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政策性计划指标,催粮催款、刮宫引产,强制性建设骨干产业基地。经济上不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政治上不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事事代替农民作主,使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第三,领导方式和领导作风上的因素。不少干部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出发,对广大群众采取“管压”式的简单行政命令和强制干预。一些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在村民面前摆架子、耍威风、好吃喝,引起农民反感。第四,教育引导不到位的因素。不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教育引领群众的工作,导致农民对一些政策法规不理解,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基层干部。 重

14、树形象,寻求切入点。找准了原因,弄清了症结,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敢于直面现实,勇于自我剖析,重树形象,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路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首先,凝聚人心,高扬旗帜。在大家情绪低落、精神不振之时,乡党委书记李红彬率先提出了“头要昂起来,腰要挺起来,劲要鼓起来,正气要树起来,精神要振作起来, 工作要干起来”的响亮口号。唤醒大家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执政意识。 其次,转变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为了打破僵局,乡党政领导班子立下了“重事业如山当好领头雁,淡名利如水甘为孺子牛”的座右铭,展了“乡村干部进万家”活动,发放近万份征求民意表。领导干部“家访”,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以真情去

15、融化党群、干群之间的“坚冰”,从而化解民怨。 其三,找准切入点,探索新的工作机制与体制。老办法不能用了,只有创新。乡的干部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与体制。他们将突破口选在速办一件群众急需办又能办好的事上,那就是修建双河口大桥,取信于民。 当时,乡4个村数千名群众进出都要经过“双河口”,由于没有桥,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曾经有5个学生1个成人因过河淹死。几届班子都酝酿过修桥,但因干群不一心,迟迟没有落实。1998年12月,乡党委牵头,4个村推荐组成了“双河口大桥建设领导小组”,通过一再找技术人员规划、测设和预算,每人需集资35元。方案出台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少数群众不愿集资;二是不少群众有顾虑,“修桥是假,干部想捞油水是真”。负责此项工程的乡村干部的积极性大为受挫,都不愿干了。面对难题,乡党委做出果断决定,调整了建桥领导小组,由建桥后直接受益的4个村各推荐1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