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913545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省份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区域发展第二讲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学案(含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共性归纳实践应用命题点一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荒漠化的防治典题示例例1(2014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 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 cm高度范围内。(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2)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

2、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师说技法荒漠化成因与防治的分析思路1抓气候特征,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2抓人类

3、活动,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人类的生产活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方式不合理,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林地、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3.循因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

4、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水土流失的治理典题示例例2(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

5、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2)分析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解析第(1)题,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 mm、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分析即可。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

6、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第(3)题,结合前面两题的分析,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 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 m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师说

7、技法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思路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1)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抓关键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

8、的人类活动。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主要抓住以下三点:耕地质量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河流泥沙河流径流泥沙含量剧增、河湖淤积,加剧洪涝威胁自然灾害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1)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沟谷集中区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生物措施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

9、耕作区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命题点二区域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典题示例例3(2016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

10、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第(2)题,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

11、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或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师说技法森林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本考点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森林生态效益的分析,关键在于理解森林在不同地区的生态作用,并因地制宜

12、。森林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存在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且在不同地区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地区作用森林破坏的危害全球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减少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蒸腾作用减弱,导致气候趋于干旱地势起伏大的湿润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流失、洪水频发、河道淤塞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土地沙化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城市环境污染加剧沿海地区(红树林)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海岸侵袭加剧、海岸线退缩、土地减少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典例感悟例4(20

13、18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一题两问,一是推测湿地的地貌特点,二是推测湿地的气候特点。依据图

14、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高,属于温带气候,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乌裕尔河在扎龙受阻没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大片湿地,且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可推测该地地势平坦且开阔。第(2)题,注意要求从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乌裕尔河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量不断增大,最终降水量与蒸发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第(3)题,一题两问,一是指出扎龙湿地水中盐度的变化,二是说明变化原因。乌裕尔河属于内流河,河水不断注入湿地,带来盐分,同时,水中盐分会随着湿地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积聚,从而导致湿地水中含盐量增大。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