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895897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精品文档管理学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财务管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_财务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未知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 21:32:51财务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和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因而财务活动的发展与财务管理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研究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认识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所处的阶段,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2、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从大的发展阶段看,一般认为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但划分具体内容又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可划分为筹集资金为主、财务监督为主、事前控制为主三个阶段;另一种意见认为可划分为筹资财务管理阶段、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阶段和投资财务管理阶段。这两种划分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划分标准不太一致。第一种划分的内容中,筹集资金是从管理内容看,而财务监督与事前控制又是从管理方式看,二者不一致。第二种划分的内容中,筹资、投资管理是从管理内容看,而内部控制又是从管理方式看。笔者认为,对西方近代财务管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可按管理重点内容的变

3、化为主,结合主要管理方式的变化来进行。因为同一管理内容虽可运用不同方式管理,同一管理方式也可运用于不同管理内容的管理,但当某一阶段以某一管理内容为主时,运用的管理方式也常显现出有所侧重。具体划分意见如下:1.筹资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2.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监督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3.投资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决策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下面具体加以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一)筹资管理与财务核算为主的阶段早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商业城市出现了邀请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包括商人、王公、大臣、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财务管理上作好集资、股息分配

4、和股本归还工作。但这些工作还未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而是包含在商业经营管理之中,因此可视为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股份公司有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这时,股份公司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财务上要求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及时足额筹得资金满足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的资金需求,并在财务关系上要处理好公司与投资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权、责、利关系,分配好盈利。于是,各股份公司纷纷成立专职财务管理部门,以适应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这时的财务管理部门是以筹集资金为主开展管理工作。为作好筹资管理,必须围绕筹资加强财务核算工作,诸如股票、债券的发行、回购,盈利的计算,

5、股利的发放等方面,都必须加强财务核算,从而维护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筹资范围。财务管理职能与机构的独立化,标志着近代西方财务管理的完全形成。(二)成本管理与财务监督为主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批企业因资金不能周转,失去支付能力和严重亏损而破产倒闭。在危机中幸存下来的企业,认识到要走出困境,在财务管理上只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筹资上是很不够的,现在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如何以低价优质的产品去占领市场,增强竞争能力,求得企业生存。产品价格降低,必须以产品成本降低为基础,于是各股份公司与其他企业纷纷把财务管理的重点从筹资为主转向成本管理为主。各公司

6、与企业普遍进行成本开支标准与费用定额的制订,编制成本计划与费用预算,加强成本控制,严格控制各种财务收支,力求全面降低成本。与上述管理要求相适应,在财务管理方式上是建立与健全公司与企业内部的成本监督体系。在采购环节,通过制定“经济采购批量”,对资金占用与采购、储存费用进行监督与控制;在生产环节,通过制定“经济投产批量”、标准成本与内部结算价格,对生产消耗进行监督与控制;在销售环节,通过制定“经济发货批量”、销售费用预算,对销售费用进行监督与控制。由于公司与企业成本管理的加强,增强了这些公司与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它们在经济发展上逐渐进入复苏阶段。(三)投资管理与财务决策为主的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

7、主义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世界市场兴起、国际大资本与跨国公司形成,通货膨胀加剧,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国内逐渐发展到国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机会与风险并存。企业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内部控制与成本监督,而更重要的取决于投资机会的把握和投资地点与项目的选择,因为投资失误的损失比之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不善的损失更具有毁灭性。于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由成本管理转向投资管理,而作好投资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投资决策,即全面作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并深入分析影响投资效果和投资风险的国内与国际条件,作出投资方向、地点和项目的决策。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期货、期权、期

8、汇与期息买卖上的高收益、高风险投资,使企业投资管理的难度远大于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投资与基本金融工具运用的投资,使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投资决策方式与方法迅速发展起来。与此相联系,在投资方案实施中的投资调控与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收与提高投资报酬率的全过程投资管理体系也逐渐建立、完善。二、中国社会主义财务管理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财务管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漫长转换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形式到实质、由低级向发达的发展阶段,在财务管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内容如下:1.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与监督为主要方式的管

9、理阶段;2.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3.筹资管理为主要内容、财务预测与决策为主要方式的管理阶段。以下具体探讨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相互联系。(一)成本管理与财务核算、监督为主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50年代中期实现了对私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城市工商业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了绝对地位。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购包销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变成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人、财、物各生产经营要素的配置权与供、产、销各经营活动的决策权都集中在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手中,企业毫未享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地位。与此相适应,在企业财

10、务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基本内容是:(1)企业所需生产经营资金由国家财政与国家银行计划供应;(2)企业资金运用按国家批准的资金计划执行;(3)企业成本费用按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与国家批准的成本费用计划支出;(4)企业产品按国家指定的销售对象与国家定价销售;(5)企业收入在补偿成本与上交税金后所形成的利润按国家规定全部或绝大部分上交财政;(6)企业按国家规定从成本、营业外支出和利润中提取形成的各种专用基金按国家规定用途与批准的计划专款专用。从上述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看,资金由国家供应,企业无筹资权;资金运用由国家安排,企业无投资权;成本费用开支报

11、国家有关部门审核,企业无成本开支权;收入按国家计划分配,企业无定价权与分配权。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责是如何按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搞好成本核算,向国家报帐;如何按国家财经制度,监督企业领导与内部单位合理使用资金、合法开支费用、及时上交税金与利润,保证完成各项财政上交任务。因此,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成本核算、成本计划控制与实行财务监督。由于企业财务活动被纳入国家财政计划,所以企业财务被视作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而包括在财政体系之中。直到现在,财政学界还有一部分同志坚持认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核算关系”,企业财务属于国家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可见计划经济观念与统收统支观念影响之深。 !(二)分

12、配管理与财务控制、考核为主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直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止的14年中,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这一阶段中,先后提出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种改革目标模式。由于当时改革的目标模式仍是坚持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将全民所有制企业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改革未触动产权明晰问题,所以整个改革是按“放权让利”的思路进行的。在经济管理上,国家对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

13、市场调节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六个方面逐步扩大一些自主权力,以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与这种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在财务管理体制上是以分配为突破口,对筹资、投资、成本、收入等方面的体制进行局部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1)改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制为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留利自管的制度;(2)利润包干上交在实行税前承包上交后,又改为税利分流、税后承包上交方式;(3)企业留利按国家规定建立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与后备基金,并按国家规定用途自行安排使用;(4)企业资金以国家供应为主,但可经国家批准以发行债券、股票、联营和内部积累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5)企业资金运用除限额以上

14、的基本建设投资要经国家批准立项以外,其他可自行安排使用,但必须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完成;(6)企业成本费用开支仍按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与标准支出;(7)产品定价与三种计划形式相适应,也分为国家定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企业在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的制定方面有了一定自主权。从这一阶段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看,已由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制逐步改为企业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制,财务管理的重点是分配管理。与这一重点管理内容相适应,在财务管理方式上是以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在财务控制方面,先后实行过企业基金提取比例控制、利润留成比例控制、利润承包上交比例控制等方式。在财务考核方面

15、,国家对企业着重考核实现利税与上交利润指标,企业工资总额与上交利税挂钩,企业经营者收入与全面完成各项承包指标挂钩。(三)筹资管理与财务预测、决策为主阶段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已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要求进行深入地改革。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金、企业内部积累和债权人借给的借入资金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与此相适应,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则实行企业财务自理、自负盈亏的新体制,

16、其主要内容是:(1)国家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拥有投入的资本金及其相应权益的终极所有权,以及由终极所有权所决定的重大决策权、受益权和最终处置权,并以投入的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2)企业拥有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与经营权,按照所有者的要求对企业人、财、物、供、产、销实行自主安排与营运;(3)企业拥有筹资权与投资权;(4)在遵守国家成本管理法规的前提下,企业拥有成本费用开支权;(5)除极少数产品由国家定价外,企业拥有广泛的定价权;(6)在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人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下,企业可自行确定工资总额与工资形式;(7)企业收入在补偿成本费用、交纳销售税和所得税后的税后利润,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顺序和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并按所有者的要求进行分配;(8)企业可按国家规定以一定年限的税前利润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