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94847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通史历史:第2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含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四)1.A解析 根据地图,结合所学,秦代以咸阳为中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故选A。根据所学,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形成了沟通南北的新通道,为后世漕运奠定了基础,B项错误;清代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疆域基础,C项错误;汉代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D项错误。2.C解析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与题干中“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相符,故选C。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错误;太尉负责全国军务,B项错误;郡守是地方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接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D项错误。3.A解析 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

2、选A。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D项错误。4.B解析 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故选B。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实施,秦朝时期郡县制在全国全面推行,A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时间是秦初,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郡县制在战国实行,D项错误。5.D解析 郡县制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扩大了疆域,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制度,没有限制朝中大臣的权力,故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

3、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6.A解析 根据材料“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太尉”“御史”得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实行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内外朝不符合题目中“内外官制,同一系统”,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不符,故D项错误。7.C解析 这一做法可以减少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但不能杜绝,故A项错误;这种审计的做法是对离任官员经济方面的审查,与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对离任官员进行审计,有利于防止官员在

4、任时贪污腐败,从而监督官员廉洁从政,故C项正确;这种审计是由政府官员进行的,与民众无关,故D项错误。8.B解析 据材料“同时在泰山接受关东诸侯王的朝见”可知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汉武帝泰山封禅其实质为巩固皇权,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封禅,与关东与关中的文化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思想已被普遍接受这一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9.D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决策权力而非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秦汉时丞相是最高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宦官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秦朝设置尚书,汉武帝废除原来的禁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禁中尚书,可知皇权加强,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5、故D项正确。10.D解析 根据所学,西汉时皇位继承中宗法观念未崩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秦汉属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后临朝有利于外戚专权,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立年幼庶孙哀帝,再立九岁庶孙平帝,三默认王莽立仅两岁的孺子刘婴为皇太子”,频繁更换皇帝、储君,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激烈,故D项正确。11.C解析 汉武帝重用外戚和功臣,其目的在于加强其个人权力,而不是实现大臣之间的权力制衡,故A项错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汉武帝重用外戚和功臣,表明外朝即三公九卿权力的弱化,在此基础上,君主的权力大大增强,即君主专制得到了

6、强化,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12.D解析 根据史实和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虽然汉武帝设置刺史的初衷是为加强中央集权,但这显然并不是材料所探讨的重点,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之下,权力逐步高度集中于中央而非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设置刺史并不是重在解决王国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可知,当作为地方监察官员的刺史所行使的职权超过中央规定之时,亦会被相关的监察机构所弹劾,有暗含提防刺史势力膨胀的意味,故D项正确。13.D解析 “乡里”隶属于郡县,不

7、是地方自治机关,故A项错误;“乡里”的官职不是由中央直接任免,故B项错误;它属于地方的基层单位,不是社会经济组织,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得出乡里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故D项正确。14.B解析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的辟掾属,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负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汉时期郡守自行辟除掾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地方长官辟掾属容易形成小集团,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掾属的出身,故C项错误;自行辟除掾属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故D项错误。15.D解析 根据“除有市籍的商人之

8、外”可知,汉初禁止商人子弟入仕,故A项错误;根据“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可知,汉初官员有任期,并且只能举荐子弟一人为郎官,世卿世禄体制已经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汉初选官的途径,未涉及实行多种选官方式的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汉初选官形式多样,既可让高官子弟的身份任郎官,又可通过捐家资担任郎官,依政治需要而定, 故D项正确。16.C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察举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察举制的目的,故B项错误;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故

9、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门阀,故D项错误。17.B解析 根据“秦皇焚书坑儒”可知秦始皇时期是重法轻儒,故A项错误;材料“禁天下之以古非今”和“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说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不同,材料“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则说明二人目的一样,故B项正确;材料“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说明秦始皇不主张法古,故C项错误;材料“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说明二人目的相同而不是大相径庭,故D项错误。18.(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10、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途径:“任子”;察举制。(3)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任答三点即可)课时作业(五)1.B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故A项错误;“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集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这些内容能够保护农民土地,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减轻田租,十五税一”这项措施无法增加赋税收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2.B解析 根据题意得出此

11、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就已出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据画像石无法得出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故D项错误。3.C解析 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4.B解析 小农经济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体,故A

12、项错误;材料中提及庄园中房屋数目多、依附人口众多、土地辽阔、财货聚集等,反映了庄园经济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故B项正确;东汉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东汉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但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5.D解析 汉朝是封建社会的巩固时期,加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假民公田”是一种经济制度,与打破“累世公卿”不构成直接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租佃关系已有发展,故C项错误;由材料“征收一定的假税”,结合汉初处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期可知,D项正确。6.A解析 材料中的出处是汉代,根据材料中“陂田千余顷”“林苑,禁同王家”“奴婢各

13、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等信息可知,汉代豪强地主的势力不断壮大,建立起庄园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租佃关系,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导致的结果,不是渐显端倪,故D项错误。7.A解析 在光武帝下令度田之后,度田官不敢如实度田,因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说明该政令会触犯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故A项正确;既然度田官不敢如实度田,说明度田令所起到的作用很小,即对中央政治经济力量的影响很小,故B项错误;均田制度是在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汉光武帝度田旨在削弱豪强地主势力,故D项错误。8.A解析 根据材料“东汉

14、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极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人口的有效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东汉豪强田庄对人口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就已经产生,故C项错误;豪强田庄属于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9.C解析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官营丝织作坊规模大,花费多,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汉代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与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不符,故B项错误;“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表明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故C项正确;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不符,故D项错误。10.C解析 根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的分布,不能体现经济发展不

15、均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可知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故C项正确;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故D项错误。11.A解析 由材料“因此一辈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可知商人希望通过子辈读书做官来提升其政治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商人对子辈的培养内容,与工商业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C项仅反映材料前一层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是关于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商人对子辈的培养内容,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无关,故D项错误。12.D解析 题

16、干主要论述了从汉武帝到汉昭帝时期商业政策的变化,不是土地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商业政策的变化不能显示君主专制程度的变化,相反,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是呈现加强的趋势,故B项错误;题干讲述的是商业政策的变化,不是手工业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在汉武帝时期,盐铁、酒类等民众基本生活用品由官府专营,价格较高,到了汉昭帝时期,废除了一些民众生活用品的官营,改为商业的自由发展,这样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会下降,节约了民众的生活成本,故D项正确。13.C解析 秦朝都城咸阳的布局,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以管理和防守,这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故汉朝都城的布局变化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无关,故A项错误;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材料“汉朝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