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94283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讲义:第六专题 第18课 想念地坛 Word版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想念地坛一、字音辨读1颓檐(tu)2.盘桓(hun)3滂沱(pn tu) 4.愤懑(mn)5磕磕绊绊(k) (bn) 6.亘古不变(n)7葳蕤(wiru) 8.畸形(j)二、字形辨识1.2.3.4.5.6.三、词语辨析1界线界限辨析例句2祈求乞求辨析例句四、熟语释义1磕磕绊绊:比喻不太流畅通顺。2玩忽职守: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3亘古不变:从远古到现在都没有改变。4争风吃醋:指因追求同一异性而互相忌妒争斗。5生气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着生机和活力。一、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病双腿

2、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是真正地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他的散文,诗意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能使人体会到智者精神的魅力。二、相关背景想念地坛发表于2002年,这是在他有关地坛的另一篇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发表10年之后。读想念地坛,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其所表

3、达出的那种生命之宁静与安详,是自然界的雨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也是人的生命雨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不仅是宁静与安详,还是宁静与安详之下的一种和谐。是一种在自然的声动下的宁静和谐。这种生命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三、主旨把握作者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批评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四、结构图示1课文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第一段是领起,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这一点在文章的

4、最后一部分还要涉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2写作,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叩问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写作的意义之所在。对于写作的这个意义,作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写作的零度。那么什么是写作的零度呢?我们应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说: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这句话明确了写作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也就是说写作是由于生命之固有的疑难而出发的,即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痛苦的思索和探寻;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这句话是说写作最终的寻求是为了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5、。写作的零度,就是通过写作回归生命的起点,重新探求生命的意义。 3第16段中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做了对比,意在说明什么?明确: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坛做了对比,人世间,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1谈话的语式想念地坛以一种谈话的语式,在看似自言自语的状态中叙述出作者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这种写作方法,有助于读者进入作家的思想世界,与作家一同沉思,一同体悟。另外,文章这一自传自诉式的文体风格,有利于作者向读者坦诚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充满智慧的话语,将

6、自身的思索所得展示在世人面前,让人读来备感直率自由。2哲理的语言文章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以东西方哲学作为思想资源,议论精湛,发人深省。作者不但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具备批判勇气,善于将博大的精神内涵浓缩于有限的字句里,使语言充满哲理,具有格言一样的风格。阅读想念地坛选段,完成14题。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是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

7、的诱惑,以及生命自古而今对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倘此时灵机一闪,笑遇荒诞,恍然间记起了比如说罗伯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比如说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那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

8、的意义。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

9、。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1作者说“写作的零度”“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通观选文,说说“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与作者的哪些“心意”契合。答:_参考答案:(1)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我们的写作正是在向生命的最深处也就是在向原初的生命作形而上的询问。(2)生命本无意义。(3)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2这段文字作者紧扣住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行文,并且还说“这题目先就吸引了我”,这表明作者对罗兰的这部著作甚为

10、熟悉并很喜爱。你以为呢?答:_参考答案:这个说法不对。作者自己在文中已经明确说他并没有完全读懂这部书,原因是中译本翻译得太不够水平,而自己又不懂法文读不了原著,所以根本就谈不上对写作的零度这部书“甚为熟悉并很喜爱”。3从选文的文字里,你看到了作者具有什么样的写作观?答:_参考答案:写作不可能超出或避开纷繁的实际生活,无视变迁的历史,但必须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去追寻生命的根本的意义,去追问心魂一向的困惑。不可以把写作当作猎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否则,写作就将成为一种喧嚣,一种霸权,一种自欺欺人的勾当。4“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对这句

11、话我们该怎样理解?答:_参考答案:荒诞本来是指极不真实或极不近情理的事或想法之类的,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一种超越功利、超越现实的愿望或追求。这句话的大意是,从自然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只是一种自然的代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只有当你真正的超越了“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你才可能真切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当你何时丢失了“荒诞”感,而掉进太过现实的泥淖里时,你就将失去了眺望“人之初”的愿望,就将失去思考“那生命固有的疑难”的动力和勇气。(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应当不算是玩忽职守。B教育工作者应该懂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休戚相关。C再看那些老柏树,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D江阴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北枕长江,南临太湖,是一座人文彬盛,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