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93713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清线索导引线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举措及历史作用: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冯太后主持改革孝文帝主持改革经济复苏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北方社会生产的发展。由于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导致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前期重点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取代旧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的租调制,后期在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各项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使社会经济得到复苏和繁荣,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必记精要盘点一

2、、孝文帝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现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受庇于豪强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实行三长制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三长制的实行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人

3、民的控制。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二、全面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1从措施上看(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2)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根本目的上看(1)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2)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3从本质上看: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4从进步性上看:体现了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先

4、进的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5从局限性上看: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选C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

5、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项。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选C“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鲜卑贵族推行

6、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都城偏远南朝政权的威胁ABCD解析:选A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4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解析:选C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

7、许官吏自筹。5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解析:选C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和国家赋役征收,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6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

8、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选B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作用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7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析:选A据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破荫附”,可知二者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C项说法错误。8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

9、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汉化政策的影响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解析:选C从题干描述可知,其中一个是少数民族人物的造型,另外一个则是汉族人物的造型,两种人物形象同时出现,说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故选C项。9如图反映的信息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C抓住图片名称中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10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

10、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选D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趋于缓和,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二、非选择题(第11题14分,第12题18分,第13题18分,共5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魏书高祖纪二材料二丁卯,诏曰:置官班禄,

11、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资治通鉴齐记二材料三受禄者无不跼蹐(恐慌害怕),赇赂殆绝。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资治通鉴齐记二(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

12、什么积极作用?(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官纵奸纳赂”“贼盗并兴”、材料二中的“中原丧乱”等关键词语可总结出社会问题。原因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措施,其积极作用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总结。答案:(1)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起反抗。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2)措施:制定俸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积极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

13、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8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

14、,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问,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问,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3阅

1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材料二 图一北魏服饰变化图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6分)(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6分)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北魏政权的变化。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比较重要,一定要理解记忆。尤其要理解其改革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