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893407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二OO四二O一O年)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湖北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

2、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

3、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湖北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

4、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目前我省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管

5、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薄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二)我省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我省已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进入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比重将大大提高。这必将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二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已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21世纪头20年,文化必将成为群众消费的重要增长

7、点,传媒业、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朝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科技已广泛运用于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空前多样,一些旧的艺术形态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文化生产方式日益更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电子传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国内外文化发展态势对我省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便捷。我们

8、既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抢占我文化阵地、进行文化渗透的挑战,又要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大实力抢占我国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份额的挑战。同时,一些兄弟省市正在积极主动抢抓文化发展机遇,在文化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严峻挑战,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显得极为重要。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

9、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我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

10、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文化。适应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导向和强化服务相促进。充分发挥文化尤其是传媒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刊,确保导向正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强化传媒的服务功能,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在服务中做大做强做优。政府引导和市场

11、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湖北文化。(三)发展动力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转换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宏观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正确区分文化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享受扶持政策

12、,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经营性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实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兼并、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

13、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完善国有文化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确保国有文化在重要文化领域的控制力、竞争力;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并与其他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文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文化的主要实现形式。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把湖北建

14、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中西部文化强省。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实力较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中西部前列。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到2010年,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中西部前列。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省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稳定上升,全省文

15、化产业增加值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提升,达到全省GDP6%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市场开放有序。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逐步打破,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位居中西部前列。文化设施布局合理。以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全省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逐步

16、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区域特色明显。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个特色文化中心区域”和各具特色的若干文化带。即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浓缩了楚文化精华的江汉风情文化区域,形成以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红色文化带等为代表的文化特色带。文化发展环境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文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我省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文化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二)发展战略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增强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