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892180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和2B铅笔,将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8分)1.一般认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明大约是在距今(2019年)万年前,最早种植成功的谷物主要是粟、黍和水稻。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农业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 炭化的谷粒B. 稻谷遗存C

2、. 规模较大的粮仓D. 幼体猪骨【答案】A【解析】【详解】注意限定信息“黄河流域”,结合所学可知,粟是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稻是长江流域的农作物,与材料“黄河流域”不符,排除;C项,粮仓用来贮存粮食,“粟、黍和水稻”都属于粮食,不能区分“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排除;D项,幼体猪骨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业,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

3、知识。2.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答案】D【解析】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排除C;材料“均为青铜

4、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故选D。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别是耧车、曲辕犁、翻车和骨耜,西汉时期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三国马均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原始社会我国发明了骨耜,故先后顺序是,故选B。4.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

5、,汉朝的小农经济A. 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 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 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错误。5.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推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

6、动乱,井田制遭到破坏,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都是为了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正确,所以选C。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排除ABD。6.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 井田制B. 均田制C. 屯田制D. 摊丁入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均田制的理解。北魏至唐朝中期,统治者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均田制。所以选B。7.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

7、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答案】C【解析】宋朝的规定说明佃客还带有家奴的成分,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朝的法律规定说明富豪和佃客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平等主体,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答案为C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法律严苛,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8.汉朝的纺织技术以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河南瞧县)所产最为有名;五代时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南的丝织品,品种多样,工艺精美。上述变化表

8、明中国古代丝绸产地南北大易位,造成古代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们消费心里、消费习惯的主要变化及棉织业等新兴行业的冲击B. 北方长期的战乱C. 传统的丝绸之路D. 农业过度开发、战争破坏、北方环境状况恶化导致北民南迁,技术南传【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原因导致北民开始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所以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正确;AC与材料无关;B不是主要原因。点睛: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经过及影响等有所掌握,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9、;北人南迁;统治者的重视等。9.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矿冶业发展情况的介绍,不正确的A. 我国的青铜时代大致从夏朝开始,历时约15个世纪B. 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炼钢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C. 西汉时期,我国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D. 我国用焦炭冶铁比欧洲早大约500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懂得了冶铁技术,但是用煤冶铁相当普遍是在北宋而不是西汉。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中国青铜时代从夏朝开始,历时约15个世纪;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标志着中国炼钢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中国用焦炭炼铁开始于南宋(约13世纪)

10、,西方18世纪才用焦炭炼铁。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10.中国古代手工业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的手工业技术包括冶炼生铁和钢用煤冶铁养蚕缫丝制造陶器制造瓷器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最早已知的陶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境内发现,可

11、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而最古老的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大约可追溯到前20000年至19000年。在原始社会中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懂得了冶铁技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生铁的国家,是生铁炼钢技术的发明者;西汉时中国已用煤冶铁;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所以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排除。【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

12、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11.汉唐时,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也有“布衣宰相”之说,这种“布衣”原料主要是A. 麻织品B. 丝织品C. 毛织品D. 棉织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汉唐时”“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织品由于价格昂贵,难以普及;毛纺织品在以种植业为主的中原地区也难以推广;棉制品成为广大人民的衣料是宋末元初的事情。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代,黄

13、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所以“布衣宰相”中的“布衣”最有可能是桑麻品。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1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的介绍,正确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商品交换的特点是以物易物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明清时期,形成微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存在偶然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物

14、物交换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客观上推动了物物交换的发展,使其成为人们交易的主体形式。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秦汉至隋唐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发展比较缓慢。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还有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C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两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排除;B项,综上分析可知,

15、此项漏掉了符合题意的,所包含的符合题意的序号不全,排除。1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B. 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C. 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D. 保证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虽然汉朝的经济实力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获得了提升,但是王朝统治仍然面临一些问题,诸如内部王国问题、外部匈奴侵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汉武帝“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一定程度上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保证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但这些最终都起到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的作用,这才是主要目的。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的程度都不如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