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83510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2新课教学过程(1):第3单元第3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选学) Word版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同时播放我想去桂林的歌曲,引导学生分析旅游者一般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而导入新课。释疑解惑,导学点拨:学 习 内 容 及 过 程 设 计学习过程及备注旅游业1.导学生读书,说出旅游业的概念,说出旅游业的特征和特点。2.读图3-3-1“1978-2001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业外汇收入”,分析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关系,导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课下调查县城西山卧龙公园的开发对我县经济有何促进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国际旅游,对我国经济有何促进作用?结论:旅游业促

2、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可归纳为四点:1)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2)发展国家旅游可以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3)扩大就业。4)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引导学生打开知识窗:师放国际旅游业大发展的国家表格,引导学生读书完成表格。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讨论为什么发达国家一般从国内旅游业开始逐步向国际旅游业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业。读书法读图分析总结讨论分析过渡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调查及观察举办诸葛亮艺术节对我县及卧龙公园的影响,导入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1.合理发展旅游业有何意义?2.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3、主要有哪些?3.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组织学生打开知识窗。教师以“生态旅游”为例,说明旅游业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师播放一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动画。引导学生讨论并发言交流,你认为做一名文明的旅游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自主探究阅读讨论读书法辩论讨论法总结梳理,构建体系 第三节 旅游业与地理环境第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取卧龙公园开发的有关资料。2.学生: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影响旅游业的地理因素。学生分组野外考察,调查

4、家乡附近的旅游景点。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网站,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旅游业的自然环境。 问卷调查卧龙公园的游客来源地。 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及附近旅游景点。 调查旅游的(卧龙公园)的交通状况。 调查旅游地(卧龙公园)新建哪些与旅游活动相配的设施。在此基础上,对各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关于开发卧龙公园的调查报告,其中提出如何进行生态旅游的建议。注意事项:调查之前,集思广义,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教师播放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旅游景观照片,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景观,

5、并由此导入;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方案2:学生介绍自己的调查报告。释疑解惑,导学点拨。学习内容及过程设计学习方法备注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师放多媒体照片,同是元旦,吉林人看看雾凇,到海南却可以观赏椰林风光?问题1.在同一时间,为什么出现了不同景观?放多媒体图片,北京香山红叶,吉林雾凇。问题2.这两种景观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到两地观赏此景观的游客什么时候最多?总结: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因而影响了旅游价值。观察图分析过渡到这些地区旅游的游客多来自哪些地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找一位同学读卧龙公园的游客来源地及游客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问题:1.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是

6、什么?2.旅游的市场距离指的是什么?3.市场距离与旅游业开发价值有什么关系?总结:从旅游者来说,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距离越长,从旅游地来说,它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越小,开发的价值就越大,旅游业往往越发达。师放多媒体介绍皖南三大名山。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享誉世界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在全国及东南亚的知名度较高齐云山安徽本省及华东地区(道教胜地和省级名山)1991年到三地的游客黄山九华山齐云山 总游客量/万人次76.326.07.0国际客量/万人次5.30.5223问题: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与哪些因素有关?2.皖南三大名山的游客量为什么悬殊这么大?总结: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不仅要看

7、其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还要看其所处的集群善和地域组合状况。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雍和宫的游客较少的原因.播放多媒体介绍.(1)西双版纳1990年通航后,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由过去的2-3天缩短到1个多小时,旅游需求也随之上升。(2)黄河壶口瀑布(山西境内)可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但到此旅游的人并不多。问题两地游客数量为何不同?总结:旅游地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旅游开发价值。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窗天柱山交通的变迁。问题:天柱山交通的变迁对开发我县卧龙公园有何启示?讨论分析观察图分析讨论分析阅读讨论过渡开发卧龙公园,除了加强交通建设外,我们还要搞好哪些方面的建设,你能提一

8、些建议吗?总结:旅游地要建设与旅游活动相配套的设施,提高旅游地的接待能力,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保护风景区不被破坏,同时要搞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 B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C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改善 D交通条件的改善 2关于旅游业经济职能的正确叙述是( )A旅游业在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有了旅游业的发展才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C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D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3现代旅游业说法正确的是( )知识密集型产业 动密集型产业 展旅游业,

9、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 展旅游业,资金需要量大,劳动力需要量少A B C D4按照旅游环境的承载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A黄山、庐山、华山 B华山、黄山、庐山C庐山、华山、黄山 D庐山、黄山、华山5大量旅游者涌入旅游区,给当地造成的影响最小的是( )A冲击正常的社会秩序 B造成环境污染C影响当地的治安状况 D分享当地的公共设施6到西藏旅游者的数量远远少于到云南的旅游人数,是因为西藏( )游览价值不高 经济距离过长 地区接待能力不足 交通不便A B C D二、读下面“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可反映出旅游主体的 _ 化。现代旅游活动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旅

10、游空间的 _ 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 _ 性;旅游目的的 _ 性。其中_(填数字)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2)图中的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 _ 的特点,说明发展进口旅游能增加国家的 _ 储备,从而促进 _ 发展。 (3)发展国内旅游业的作用有:A回笼货币 B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C抑制物价 D促进生产的发展三、读下面“旅游市场需求与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四幅图中,横线表示_;曲线表示_。 (2)一个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应与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A图和B图带来的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3)C图、D图中的虚线分别表示增加旅游项目及采取季节差价后的实际情况,问这样 作的好处分别是?

11、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BD 2。D(提示:有利于国家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不是经济职能) 3。B 4D 5C 6B二、(1)大众化 扩大化 多样 娱乐 (2)逐年增长 外汇 国民经济 (3)ABCD三、(1)地区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市场需求 (2)A图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旅游接待规模大于旅游市场需求,投资规模过大造成资金、旅游设施等的浪费 B图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旅游接待规模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对景区社会秩序、生态环境、背景环境等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3)增加旅游项目后:可吸引更多的游人,开拓旅游市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的利用率。采取季节差价后:淡季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旺季适当提高价格,以减少游客数量,避免游客过多而地区接待能力不足带来一系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