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8141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1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学习资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2011-05-21 15:41:48) 转载 标签: 新课程三维标准教育分类: 随笔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

2、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

3、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

4、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2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

5、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这说明,三者的有机

6、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要求是什么魏永强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可见新课程把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如预习、讨论)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作好笔记,总结收获,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学生、研究环

7、境、研究自己,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课标、教材以及教学环境与自己的特长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实际及课程标准中的学生学习目标相吻合)、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制定可操作的教学方式、开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关注学生的预习活动,检查预习效果并做出评价,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地指导。(2)课中的教学实施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展示预习成果、同伴互动、合作交流、探究、讲解达到问题解决并生成新的问题;在经历真实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情感的体验,能力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真实地研修活动,指导学生提炼问题、解决问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

8、想、基本方法及基本语言的掌握情况。(3)课后的教学评价活动4学生对获得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反思、探究、拓展、训练,提升对问题的认识,运用获取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并做出评价,通过对效果的分析,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进行反思,提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改进意见。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特点对应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形成

9、正确的价值观。2、突破学科中心,设置综合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鼓励综合课;高中以分科为主,探讨学分制)3、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4、各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改变课程

10、过于强调机械、接受学习。5、各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成长记录与分析、测试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议等)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6、课程标准刻画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不规定实施过程与手段,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空间。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多样性、灵活性,以适应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个别差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与

11、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5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12、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

13、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 ,在“学”中“教” ,

14、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注学生。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它的特点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6在教师与学生地

15、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情意性。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2)过程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3)个性化。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16、,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总体来说,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多样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1、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束缚与被束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2、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就是教室。教室作为教学的场所,其功能与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当中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室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肩负着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的责任。其次,教室的空间定义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有所改变。可以是将社会引进教室,也可以是将教室设于社会之中。这里的教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教学环境。八、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