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80562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昆舞源于昆曲,是对昆曲表演艺术优质基因的提炼以及传承发展的成果,也是继“戏曲舞蹈”“汉唐舞蹈”和“敦煌舞蹈”之后产生的又一带有流派意识的中国古典舞形式。2003年底,大型舞蹈诗昆韵的创意即在舞蹈家马家钦脑海中开始萌生,当时适逢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该项目很快在苏州被正式立项,由此催生出了建立一套昆舞语言体系的创作需求,昆舞语言体系的创化与建构也自此拉开序幕。之后十余年间,以马家钦为首的昆舞研创团队建构了一套包含昆舞本体、教学训练和理论研究在内的完整体系,又经由实践和教

2、学的双重打磨和检验,并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学术论证之下不断完善、发展,使其实践与理论体系日臻成熟,成为今人对传统的创新性发展成果。昆舞的生发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得益于昆曲艺术母体的孕育,传承和延续着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又在创化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品格,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昆舞创化成功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体现在对于昆曲精髓的直接汲取上。昆曲“程式化”的解构与古典舞本体的重构性回归是昆舞创新意义的两个标志。昆舞生发于昆剧,但不等同于昆曲表演艺术,姓“昆”却又超越“昆”,属于地地道道的舞蹈样式而不是“戏曲”,是一种按照舞蹈

3、艺术特性再造、重塑并具传统审美特征的中国古典舞。昆舞在舞蹈的表现语汇上,并没有简单照搬戏曲程式化的动作套路,而是从中挖掘、提炼传统的舞蹈性元素,创化出了诸多的动态“意象”,继承了具有高度写意性与虚拟性的表演特征,扬弃了其固有模式(生、旦、净、末、丑等脚色、行当)表演套路,经过重组与整合,实现了回归舞蹈本体的创化过程。如昆舞的基本手位“背、掌、推、拉”,以及基本手式“五指莲花式”,即是从昆曲的“水袖”和“昆扇”中提炼出来的;“顺”“连”也是从昆曲中继承过来的形态特征,但昆舞中的“顺”“连”是基于舞蹈线性运动表现的需要(线条美),表演幅度相对要大。昆舞的艺术表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过程:前一过程主要为

4、“内化、体悟”的生发阶段;后一过程为“外化、显象”的体动阶段。一般来讲,内化、体悟的功力越深厚,外化、映射的意境就越高远昆舞是从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根基上生发、衍伸出来的一枝新秀。就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了的文化而言,她有望成为一种能为当代人所审美鉴赏的中国古典舞范式之一,同时也为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摘编自谢建平昆舞:“昆”的活化与舞的的新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昆舞源自昆曲,因此可以说,昆舞既是一种戏曲,也是一种古典舞。B. 昆舞和昆曲的基本手位、基本手式具有相通性,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C. 昆舞的艺术表现“内化、体悟”和“外化、显像

5、”构成了正比关系。D. 昆舞对传承发展文化具有借鉴作用,它已被当代人的审美所广泛接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昆舞是如何诞生的,重点讲解了昆舞的实践与理论知识。B. 文章从审美价值、创新标志、艺术表现等三个方面对昆舞进行了剖析。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昆舞和昆曲的关系,彰显了继承发展和创新。D. 对于昆舞,文章先交代其如何产生,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它的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对昆曲的继承发展,就很难有昆舞的产生。B. 只有坚持创新,类似昆曲等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生命力。C. 如

6、果昆舞比昆曲更受欢迎,那么说明人们更喜欢舞蹈而不是戏曲。D. 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一个难题,昆舞的成功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答案】1. B 2. A 3. C【解析】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重点讲解了昆舞的实践与理论知识”错误。原文第1段只是简要介绍了昆舞产生的过程,并没有专门讲解昆舞的实践与理论知识。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7、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不合逻辑,昆舞是对昆曲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昆舞如果流行,说明昆舞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鉴赏,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人们更喜欢舞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三彩侯发山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

8、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9、。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这是宝物啊!”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瓷罐,造型古雅端庄、生动别致,彩饰新颖细腻,釉色莹润鲜亮”栓保迟迟疑疑地说:“康乡长,这个瓷罐真

10、是宝物?”康乡长点点头。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栓保惊喜地说:“真的?”康乡长说:“不骗你。”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

11、,把瓷罐留下。”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梅花沉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康乡长走后,栓保气急败坏地对梅花说:“闺女,你是疯了还是咋的?那个破瓷罐他买就买走呗,你还赎它干啥?你当真以为那就是宝物?”梅花说:“爹,我找专家鉴定了,那个瓷罐就是唐三彩。”栓保说:“确实我是跟着你爷爷在集市上拿两个鸡蛋换的,怎么会是宝物呢?若真是宝物,3万块钱咱不是卖亏了?”梅花说:“没有,我们还捡了个大便宜。”栓保说:“那就好,赎不能赎回都中。”梅花在大学里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由于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毕业后被一家知名公司聘用,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开着小轿车带着10万元辗转找

12、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助,我不可能有今天。”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节选自侯发山爱的

13、礼物)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插叙去年的事件,既交代了栓保家庭贫困的现状,也突出了栓保自尊的个性,使后面的情节展开显得自然而合理。B. 老贵这个次要人物在文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细节的处理是通过老贵的语言自然呈现,使文章避免了平铺直叙。C.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梅花红着脸”表现了她内心很挣扎,既想要得到帮助上大学,又想要保住家传的东西。D.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帮扶者的无私帮助,被帮扶者的积极上进和懂得感恩,令人感动,让人不禁为康乡长和梅花拍手叫好。5. 小说以“唐三彩”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4、请简要说明。6. 微型小说靠“反常材料”的艺术呈现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请找出文中三处情节反常的地方,并说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C 5. 推动情节发展:康乡长发现了唐三彩,并借收购唐三彩给予帮助,后来梅花为自尊也因感激又提出赎回唐三彩,情节环环相扣,自然展开。突出人物形象:康乡长爱民有心、助人有方。梅花自尊自强,积极上进,懂得感恩。点明主旨:帮扶要考虑贫困者的尊严,贫困者要靠自已的努力改变贫困的命运。6. 第一处反常:康乡长突然发现栓保家里一个腌咸菜的瓷罐是古物唐三彩,他愿意用3万元买下这个宝物。第二处反常:梅花红着脸向康乡长提出5年后用4万元将唐三彩瓷

15、罐赎回。 第三处反常:康乡长说赎回可以,但不是4万,而是10万。艺术效果: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涉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D项考核结构,B项形象,C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表现了她内心很挣扎,既想要得到帮助上大学,又想要保住家传的东西”错误。“梅花红着脸”是表现她内心的惭愧和自尊,她明知“唐三彩”是假的,但需要学费上大学,所以接受康乡长的帮助,但是又要通过自己努力赎回“唐三彩”,以维护自己的尊严。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标题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以“唐三彩”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注意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从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全文围绕“唐三彩”展开,康乡长发现了唐三彩,并借收购唐三彩给予帮助,后来梅花为自尊也因感激又提出赎回唐三彩,情节环环相扣,自然展开;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围绕“唐三彩”突出了康乡长爱民有心、助人有方;梅花自尊自强,积极上进,懂得感恩的形象特征,使人物的性格分析丰满;从主旨的角度看,点明“帮扶要考虑贫困者的尊严,贫困者要靠自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