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新晨读11 .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19877450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新晨读1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新晨读1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新晨读1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新晨读11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新晨读11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新晨读11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晨读 20172018高三年级设计: 语文晨读总第(11)期班级 组 姓名 一.诗歌浅赏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一 词语注释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

2、领。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沈佺期诗:“薄命由骄虏。”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二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三 赏析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

3、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

4、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

5、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二.成语积累1.距离高考已不足三个月,

6、爸妈急得什么似的,可王磊倒安之若素,一天到晚还那样乐呵呵,跟个没事人似的。安之若素: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遇挫折时能泰然处之,像平常一样。2.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且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山辅佐刘,简直是为虎添翼。为虎添翼: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含贬义。3.荣获大赛冠军后,他的家长和朋友欢天喜地,弹冠相庆。“弹冠相庆”使用有误。此原意指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贺喜,现用于贬义,形容坏人得势,而用于褒义,显然感情色彩不当。4.同是变法维新中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始作俑者”使用有误。俑:古代用以陪葬的木制或陶制的木偶人。“始作俑者”意为开始发起

7、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个成语有极强的贬义色彩。5.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含贬义,是“没有什么坏事不干”的意思,与褒扬科学家的句意不协调。http:/ - #三.音形积累自自足(j)探本源(s)舌头(jio) 自(x) 妄自薄(fi)不屈不(no)精(p) 养(hun) 鬼使神(chi) 娜多姿() 议(ch) 执(ni)风捉影(b)教导(zhn zhn)补(j) 热(mn)答案:自给自足(j)探本溯源(s)嚼舌头(jio)自诩(x)妄自菲薄(fi)不屈不挠(no)精辟(p) 豢养(hun)

8、鬼使神差(chi) 婀娜多姿()刍议(ch)执拗(ni) 捕风捉影(b)谆谆教导(zhn zhn)补给(j)闷热(mn)初高中课内文言文详解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只是)辱于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之手,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槽)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一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食(喂养,给吃)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相当)不可得,安(怎么

9、,哪里)求其能千里也?【第二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策(鞭打)之不以(按照)其道(正确方法),食(s)之不能尽其材(才能),鸣之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执策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y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其(表示推测,大概)真不知马也。【第三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练一练】1.中心论点/点明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是,。2.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4.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异于常马的)的是:,。5.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

10、叹的两句话是:,。6. 用设问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感慨的句子是:? 。7.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谴责的语句是:, 。 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起行。念无与(和,连词)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共同,一同。)步于中庭(庭院里)。【此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连词,大概因为。说明原因,并带有揣测意味。)竹柏影也。【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11、(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一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练一练】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