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875202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8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并购重组)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成功经理人套餐管理篇跟踪世界潮流浓缩管理精华(2004年9月6日第78期)人力资源1【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以20%带动80%】4【让员工“过关”还是“再造”? 】6企业管理7【企业行为惯性及其有效消除】7【企业文化的“认知五层次”】10【家族式企业的三大弊端】14市场营销15【中小企业四大营销战略】15财务管理16【企业制度需要建立责任会计】16领导力19【总裁如何分配精力? 】19案例23【丰田式管理:细微之处见精神】23【伊莱克斯:举贤不避外】25【Cisco的招聘策略】26人力资源【企业并购后如何实施人力资源整合管理? 】 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

2、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完全出于市场行为,并购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实现财富与价值的增加。所谓协同效应就是通常所说的1+12效应,即并购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效益大于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的效应之和。对于并购的企业来说,并购发生法律效力后,该项并购活动即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保证并购企业必然产生协同效应,企业只有在并购后加强资源整合,尤其是人力资源整合,才有可能成功。一、企业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先看两则案例:案例1:1987年,台湾宏基电脑公司收购了美国生产微型电脑的康点公司,但此后3年累积亏损5亿美元。到1989年,宏基公司只好以撤资告终。其失败的真正原因就是“人力资源

3、整合策略”出现了故障。无论收购前后,康点公司均发生了人才断层危机,而宏基公司又缺乏国际企业管理人才,无法派员填补此成长的缺口,另上康点公司研究人员流失严重,无奈,宏基被迫宣告并购失败。案例2:1998年9月,合肥荣事达集团公司正式兼并重庆洗衣机总厂。经过不到两年的经营,在重庆地区,两家的“荣事达”与“三峡”品牌市场占有率由40%上升至70%以上,平均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增长82.57%。探究其成功之路,无不得益于兼并后荣事达集团的有效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兼并之初,集团不减人员、不动班子,承担全部员工、保留原厂级领导职位,集团只派3人出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和财务总监助理。并决定把当年利润用于增加员

4、工工资和奖励管理者。一段时期后,组建了新班子,并由新班子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机构改革,新机构将原来的16个处室、3个车间调整为6处1室、4个车间,精减中层和机关管理人员63人。这些措施把荣事达引上了成功之路。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尤其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企业并购中,如何整合并购双方的人才是并购企业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对比两则企业并购的成败案例,我们可以说,企业并购是否真正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双方企业的人力资源。二、企业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的实施(一)界面领导小组并购后,双方管理很容易构筑敌意,即出现了所谓的界面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需要收

5、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具备有韧性的和启发式的领导艺术。如果界面的处理过于草率,缺乏权威,两个企业的操作管理者“在桌子上打架”,结果必然是部门之间矛盾重重。因此,并购企业需要单独组建一个界面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兼并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部分被兼并企业员工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企业人事管理专家组成。该执行机构直接向兼并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负责,组织、策划和领导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的全部运作过程。对其职责权力范围给予明确界定,以便今后开展工作。当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全部完成以后,这一执行机构即宣告解散。(二)稳定人力资源政策并购后被并购企业常常出现人才流失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某些人员担心新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以向

6、外流动来躲避因两种企业制度在整合时产生的摩擦而引起的对抗。经营不善的被并购企业在控制权转移后,可能使其部分员工产生消极的或不正确的心理预期,管理者担心收购后公司的补偿会减少、权力会丧失等。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忧虑与担心必然会引起人才大量流失,而人才的大量流失等于宣告并购的破产。所以留住人才、稳定人才从而整合人才以减少因并购而引起的人员震荡,就成为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的首要问题。1、并购企业要明确对人才的态度。并购企业对人才的态度将会影响目标企业职员的去留。如果并购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企业人员将会感觉到继续发展机会的存在,自然愿意留任。荣事达集团公司兼并重庆洗衣机总厂后,宣告不减人员、不动班子,

7、承担全部债务,保留原厂级领导职位,该政策就是一种有效措施。既实现了平滑过渡又留住了关键人才。2、并购企业还应采取实质性的激励措施。若有更好的任用条件,目标企业人才必然愿意留任。因此,详细的人才留任激励措施,常常成为收购协商中,并购双方并注的焦点。荣事达兼并重庆洗衣机总时,就决定把当年利润用于增加员工工资和奖励管理者。这一措施不仅留住了人才,还激发了所有在职职工的积极性的革新精神,有效地开发了沉定的人力资源。(三)主管人员的选派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的最直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从本企业选派既具有专业经营管理才能又忠诚于最高管理层的管理人员,前往被并购企业担任主管。这要求被选派的人员具有

8、较高管理素质,能取得各方面信任。否则会给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比如,企业原有人才流失,固定客户关系减少等。在跨行业并购的情况下,如果并购方对被并购企业的业务不很熟悉,并购方也可以考虑留用原企业主管,而通过各种报表及时掌握该组织的经营状况,进行间接的控制。要注意的是选派人员到目标企业作主管,不应在并购后立即实施,应有一个适应性过渡期。案例2中的荣事达,开始只派了3人出任目标企业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和财务总监助理,并未派出主管。这也是荣事达成功并购的一个因素。(四)加强沟通在留住目标企业员工后,并购企业应考虑加强并购双方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并购后双方的员工都会有一些顾虑,如并购企业员

9、工怕推动原有位置的情绪,目标企业员工怕受歧视,当“二等公民”的自卑感。此时,沟通便成为一种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提高士气的重要方式。为了避免员工抗拒收购,并购企业应安排一系列员工沟通会议,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如股权的变化、未来的经营方向等。事实上,要发挥相互整合效果,一定要对其内部人员的特性有相当的了解,并取得他们的认同。对于可用之才,应赋予比以前更重的职责。(五)在充分的沟通并了解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后,并购企业可制定原有人员的留任政策,调整人员,以提高经营绩效。 但在并购完成后不要急于调整,而要经过一段熟悉和了解,根据职工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再定机构、定岗位、定人员,并通过考核,适才

10、适所。这种方法既能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能量与作用,又能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与紧迫感,进而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实现并购双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优化组织。在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案例2的荣事达集团公司做得很成功。另一个成功典范就是太原刚玉集团并购太原市砂布厂案。并购后,刚玉集团实施了“平滑过渡、竞争上岗、择扰录用”的方法,集团领导亲自到砂布厂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在对砂布厂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后,调整了职能科室,通过考核重新确定了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使砂布厂很快起死回生。如果说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话,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则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企业并购后的管

11、理是个复杂过程,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又并不必然保证企业并购能成功;但无效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必然导致并购失败。 (HRoot社区9/2)【人力资源管理:以20%带动80%】 一个企业,往往是的人完成了的工作任务。企业必须时刻关注这的骨干力量,并不断地加以培养和激励,来带动企业另外的员工。 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项目的要求,对项目组成人员进行能力组合。能力组合是指在企业的各个项目组中,不同学历、专业和经验的员工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分布。 现代高新企业项目管理的决策、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工作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横向联合。而在“知识爆炸”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

12、众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需要与不同专业的员工通力合作。比如,一个充满活力的项目组,要有精明的决策者、全面的组织者、踏实的执行者、机敏的反馈者、冷静的咨询者、廉明的监督者,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中型国际招投标项目的决策层中需要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还需要市场研究人员;项目管理中需要行政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财务部经理、技术部经理和工程部经理等。此外,还需要掌握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员工。 现代高新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对外发挥最大潜能的关键。合理的人才组合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总体的引导和激励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产生良好的

13、组织效应。一个组织的效能,固然取决于人才分子的特性,更有赖于人才队伍整体结构的合理。结构的残缺,会影响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能量的过剩或不协调会增加摩擦和内耗。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不但可以实现“凑”,即能力的简单相加和集中,造成众志成城的景象,给企业内部的员工和广大用户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人才分子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从量变到质变,产生质的飞跃,诞生一种“核力”,一种超过每个人能力总和的新的合力、迅速赶上和超过竞争对手的实力。这是一项不需要新的投资,仅仅通过整合就能获得的巨大财富! 企业要保证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作为老总,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分析本企业的核心成员是谁?他们

14、需要企业给予什么?这些人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优势?有什么样的缺点?以便采用相应的政策,通过重点培养和激励这的骨干力量,来带动企业另外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向的骨干力量学习,从而使整个企业的人员素质、工作效率和业绩不断地向上攀升。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既是个常数,又是个变数:作为常数,你必须时刻关注这的骨干力量,并不断地加以培养和激励;作为变数,你必须使这的骨干力量具备造血机能,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使这的机能不断地得以提升。(HR管理世界9/3)【让员工“过关”还是“再造”? 】 随着企业用人机制改革的深入,员工的换岗、轮岗、竞岗以及下岗、待岗的现象日渐增多,员工面临着多种层面的考

15、验。于是,有的企业为了增强员工的竞岗能力,就通过员工频繁轮岗来提高其适应力和竞争力。在江苏的一公司,技术干部小杨通过竞聘,成为某前端部门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时隔不久,小杨又被调至另一部门当负责人。当前在一些国企,类似小杨这样在公司内部经受频频“考验”的员工已不在少数。 有人说:企业像个考场,每个员工都要经过各种考试。考试成绩不行,也就意味着自己向往的理想岗位将不属于自己;考试成绩过关了,又要准备对付下一个考试。所以,不管胜败如何,员工们面临的“关口”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于是,有些企业便把为员工解决职业生涯问题的关键放在培养员工的“过关能力”上。然而,许多事实可以说明,并非所有的“过关者”都是出色的员工。笔者就曾遇见这样一些“过关者”,尽管他们有硬派司(学历)和中层管理的经验,但他们到了新岗位,就不得不重新“当学徒,学技艺”,而他们的师傅大都是手下的“兵”。这样不仅使工作进度在一段时间里显得较慢,而且作为部门领导,其人格魅力或者威信与其曾熟悉的部门比,也就相对较低。 如果我们把测试员工“过关能力”当做企业选用人才的主要方式,那么热衷于“纸上谈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