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7305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36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专题资料汇编(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汇编诗歌鉴赏(一)鉴赏诗歌意象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孔子教导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明年 6 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 11 分。【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2、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1.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

3、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不了解这些意象,读起诗来可能会不知所云。月:思念的代名词。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诗人的思乡情借月悄然而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忆舍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鸿雁: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者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

4、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柳:离别怀人的伤感。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宋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

5、象,创造了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杜鹃: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闻者凄恻。后来多用“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2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无题:“沧海月明珠有泪,望帝春心托杜鹃。”鹧鸪: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诗人常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如温庭筠的菩萨蛮:“新贴绣罗

6、襦,双双金鹧鸪。”辛弃疾的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松、菊、梅:坚强清高品质的化身。松、菊、梅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赞欣赏它的人比比皆是。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开了歌之先河。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是具备革命家的乐观情怀。自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便以隐士的身份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

7、高洁品格的追求。梅历来为文人画士所爱,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莲:传情达意的凭借。“莲”“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唐人刘禹锡的爱莲说又赋予“莲”以新的含义:高洁独立,出污泥而不染。梧桐、寒蝉:哀婉凄凉的代称。“梧桐更兼细

8、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梧桐细雨营造了一个悲苦交加的氛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人徐再思在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了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诗中哀鸣的寒蝉已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奉旨填词”的柳永,也用寒蝉凄切地鸣叫,烘托出哀婉凄绝的离别气氛。这些诗词中的梧桐、寒蝉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树和鸟,而是被人为地寄予某种情思,成了文人抒写个人情绪的意象了。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

9、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东篱”表现词人闲雅的情致,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以“红豆”寄寓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以“鸿浩”寄托高远志向,如“矫首看鸿浩,远举高飞”(吴潜八声甘州)等等。另外,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与飘零,丁香代表忧愁,鹧鸪代表乡愁,暮春、落花代表韶光易逝、美人迟暮,捣衣、玉关代表思念征夫,香草美人代表忠臣或道德理想,“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华年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2. 意象的常见类型诗歌意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

10、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3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橘颂等,都有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例 1:“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例 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这两种人物形象

11、有时又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景物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就是一副清新、恬静、纯朴的山村风景图。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如周敦熙爱莲说中的莲花,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等。 【解题方法指导】鉴赏诗歌形象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 整体感知形象。2. 分析形象

12、特点。3. 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例: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解析:这首诗共四句,一句一景,分别是翠柳上鸣叫的两只黄鹂,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窗外远山上千年的积雪,门对浩瀚长江上的万里船只,形象具体鲜明。黄鹂鸣于翠柳,白鹭直上青天,有形有色,形象明丽,富有生气,传达诗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后两句一写“千秋雪”,一写“万里船”,既着笔于眼前的实景,又有对悠远时间和寥廓空间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心胸开阔和心情的开朗闲适。这样鉴赏,兼及到了形象本身、形象特征和形象背后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在鉴赏形象的方向和途径上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失误。

13、【考点突破】【考点指要】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全国卷的分值是 11 分左右。以唐诗宋词较多,元曲次之,篇幅短小,文字平易,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典故。题型自 2002 年改为简答题之后,全国各大省市大多采用简答题,但也有客观与主观试题混合使用的,如 2006 年的北京卷和上海卷,均采用两道选择题加一道简答题的模式。“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属 E 级层面的要求。鉴赏诗歌形象,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2002 年全国高考题,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分析诗中“折柳”的寓意;2003 年北京春招题,阅读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2004年全国高考卷三,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分析

1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0054年的江苏卷,阅读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具体说明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2006 年也有多家高考试题涉及诗歌形象的考查。可以这么说,鉴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的钥匙。【典型例题分析】例 1. (2006 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

15、的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考点透析:(1)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第一问是考查考生对诗歌结构的总体把握,第二问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首题画诗,前四句概写画的内容,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后四句是抒发自己的感想。(2)题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大家开动思维机器,积极阅读,在脑海中充分想像出一幅“竹石牧牛图”:在荒郊野外,怪石峥嵘,翠竹环绕山石,一片幽静。一顽皮的小牧童,手执牛鞭,一条老牛觳觫颤抖。真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田园风光图。第二问难度较大,需要

16、我们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诗的前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分咏石、竹、牛、牧童四种物象,后四句由看画发出感想。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厚于竹而薄于石”,说牛在石头上磨砺自己的角犹可,千万不要争斗,弄残了我的竹子,可是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作者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社会政治的观感。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对品节的珍视。作者先说“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然后再作退一步讲“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说明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参考答案:(1)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发出的感想。(2)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