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72756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13.3 比热容 (2)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热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比热容是热学部分的重要概念,内容抽象,而且涉及的物理知识多。比热容是在温度、热量基础上引出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教材从学生生活经验触发提出物体吸热与什么因素有关,从而一处不同物质吸热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从而揭示物质的一中特性比热容。经历实验探究是正确认识比热容的关键。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就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值法定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

2、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意识教学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课时安排一个标准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教具和媒体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电加热器、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教学过程设计活动流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播放视频)提问:美不美? 想不想

3、去?想象是无限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如我们现在身临其境,在海边玩耍,赤着脚走在沙滩上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走在海水中又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为什么会觉得沙滩上烫脚而海水中却不怎么烫呢?(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讨论)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宽松的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尽快进入角色。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物理兴趣。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学生回答)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学生回答)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

4、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继续提问)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它们的吸热能力是否相同?提出猜想科学结论的先导学生可能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多种猜想:如:吸热能力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沙子的温度高,说明沙子的吸热本领大。如:吸热能力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教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呢?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

5、设计方案。(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学生可能设计的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二、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能力强弱。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并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设置问题:1.你会选择什么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应该用什么实验方法?(选择水、干砂石既可满足“不同物质”,又

6、可使探究对象更具普遍性,因此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水、土、砂”;在探究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水、砂的质量相等,因为质量也是影响吸热的因素。)2.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3.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4. 教材上的实验装置能否很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本套装置有何缺陷?该如何改进?(建议学生用“热得快”,能更好的控制不同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并且在给沙子加热时需要不断地搅拌,让沙子的各个部分均匀受热。)5.怎样确定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教师作正确引导,把学生的方法引向更合理的途径上。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学生进行实验,并自己设

7、计出合理的表格收集数据。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水沙子(煤油)升高的温度/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的时间/S水沙子(煤油)加热的时间/S 分析归纳“实验后的思考有时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谁的吸热能力强,谁的吸热能力弱。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可能存在的分歧:在第一种设计方案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时。很多同学都可能认为沙子温度升高的要高,所以沙子的吸热能力强。这实际上是学生已习惯的顺向思维方式阻碍了学生正确判断。我们可以做一

8、个类比分析:同样是一篇课文,有些同学需要40分钟才能背下来,而有些同学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背熟了,很显然需要时间短的同学的记忆能力更强。所以我们可这样理解: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水只需要升高较小的温度就可以吸收与沙子相同的热量,当然水的吸热能力强。其实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在速度、功率中也有体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结论,在学生结论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并明确谁的吸热能力强(或弱)?为什么它的吸热能力强(或弱)?教师指出其中不严密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纠正。得出结论(一)、在给等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低,吸热能力强;沙子升高的温度高,吸热能力弱。(二)、在给等质

9、量的水和沙子加热时,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水的吸热能力强;沙子吸收的热量少,沙子的吸热能力弱。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感受思维发散的方法,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经历提出猜想、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以求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根据已有的认知提出假设的方法。经历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合作的过程,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体会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形成互助合作、借鉴学习的情感。经历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学生经历收集数据体会学习物理的成功的喜悦,获得感。学生进行认真仔细实验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10、学生通过对获得数据进行分组展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的过程体会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尊重他人观点,坚持自己看法的科学态度。在争辩中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用科学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学生采用类比分析,对比分析理解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热容概念教学在物理学中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呢?类比分析:在研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是不同的。在物理学中我们用密度来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我们也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特性

1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是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oC)【J/(oC)】,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a焦耳/(千克oC)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该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 oC时(或降低1 o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耳。几种物质的比热:(屏幕投影)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提问)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从这个表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经历从实验数据基础得出概念的过程进一步形成物理概念的能力。学生经历从概念得出物理量单位的

12、过程,理解比热容的单位及意义。比热容与生活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沙子烫,而海水凉的道理了吧?那么到了晚上谁的温度要高?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后回答)教师继续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用屏幕显示)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2. 水的比热是4.2l03J/(kg0C)-1,这说明1kg的水_。3. 判断:热水的比热比冷水的大。( )学生体会信息交流,敢于将自己

13、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的科学态度。热量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0C加热到1000C,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出示反馈练习:1.质量为4kg的水,温度升高500C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质量为8kg的热水,从1000C降到800C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学生计算并作答。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什么是热岛效应?什

14、么是温室效应?它们产生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从而能担负起保护美丽地球的责任。小结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后做出本节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去后,通过深入生活,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写一篇关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板书设计比热容(一)比热容1定义: 2单位:3意义:(二)比热容与生活(三)热量的计算1公式:Qcmt2应用: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不同。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运用比值法定义抽象出比热容的定义,并一步有比热容的定义说明其单位。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生活正的现象,深化理解比热容。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从而将定义描述和公示表达结合起来,加深对比热容的理解。2. 教学中渗透控制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视频课件/素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