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70635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吉林省长春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语 文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1.(1)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2),。星汉灿烂,(曹操观沧海)(3)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柝,。(木兰诗)(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5)李白行路难中充满信心展望未来的句子是“,”。(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有冬景、表达惊喜之情的句子是“,”。(7)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8)过零丁

2、洋中表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句子是“?”。(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3、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2.本文作者是_代文学家_(人名)。(1分)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每假借于殿书之家(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负箧曳展(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4.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

4、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2分)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书”,离不开他“_”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_”的诚信守时品质。5.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_6.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2分)圣贤之道德隆望尊色恭礼至君子之名上联:先达传下联:弟子成(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关中书院学程(节选)清李 颙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钢目。阅讫,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

5、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注“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讫:终止、完毕。跽:长跪。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课:督促。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1)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 )(2)即意念无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_9.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2分)_(三)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杨花与柳絮飘飞的日子张抗抗1977年初夏,我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大荒鹤立河农场,去哈尔滨市的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报到。记得猛烈的春风摇撼着路边高大的白杨树,眼前一片扬花飞舞,简陋的站台上,覆盖了一层薄雪似的杨花,车轮起动时,斑斑驳驳的白色仍然依依惜别地缠绕着,着上去有些伤感。当时知识青年大返城还没有开始。我这个南方知青,去哈尔滨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来渴望求学的梦想,期待接受正规教育,读别人的好书,好写自己的书。临近毕业,校方找我谈话说,省里希望能多培养一些青年作者,你这几年已经发表了不少作品,如果把你分配去搞专业创作,你还想回南方吗?我似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搞专业创作。我,不回杭州了。我

7、知道这句话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它意味着一种最终的选择,一种志向的确定,甚至是一种“牺牲”我将放弃自己怀念已久的温暖舒适的南方生活,为了从事我一直渴求的文学创作,从此留在这举目无亲陌生城市哈尔滨。我的返城,就这样连自己都意想不到地,“返回了”,实际是留在了哈尔滨。但后来的许多年里,我仍然没有后悔当年留在东北的抉择。我觉得为自己一生热爱的事业付出代价很公平,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的东西。然而离开农场的集体生活,“返城”在没有家的哈尔滨,过单身生活,就有许许多多的麻烦和困难。首先是住房省文联刚刚恢复建制,根本没有房子给我这样新来的年轻人住。我从艺术学校毕业分到省作家协会工作以后,很长一段

8、时间仍然借住在艺校的教师宿舍,与三位女教师挤在一个房间里。我只能在屋角加一张床,放一张吃饭、洗脸、写字多用的桌子,算是我的一方天地。就连艺校教师宿舍我的单人床和那张多功能的桌子,也是与校方多次交涉后借来的。我就是这样开始了我所谓的“专业作家”的生活。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京剧科、评剧科、器乐科的校友们喊嗓练琴的种种“噪音”吵醒,起床在学校食堂吃过稀饭、咸菜的简单早饭,等几位同屋的老师陆续上了班,我才可在自己的小桌上看书写作。但往往是好景不长,刚有了一点思路,情绪就被打断了,不是某某回来取什么东西,就是某某来找某某。到了下午和晚上,宿舍里吹拉弹唱,终日不待安宁。如此一天下来,什么都写不出来。

9、万般苦恼之中,一次去师范学院看望一个老友,她说,你干吗不到我们学院的阅览室去写呢?那儿又安静又宽敞,从上午一直到晚上8点,可以整整写一天呢。反正你也和我们“七七”届的学生一个年龄,我把校徽借给你戴,你就当自己是这个学院的学生。有人问,千万别发慌喜出望外地接受了她这个“雪中送炭”的宝贵的主意,顿时觉得前途很是光明。第二天一早,悄悄别上了那枚借来的校徽,背一只黄布书包,从艺术学校步行十五分钟到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哈尔滨师范大学)。心虚胆战,低眉敛胸地混入进校的人群,在入校的高峰时间溜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动作迅速地占上一个座位,心突突狂跳,不敢左右环顾,一头扎在宽大的桌子上,埋头苦“写”起来。那种偷偷摸

10、摸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真的想要当冒牌大学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似的。到了中午和晚餐时间,把白带的椅子垫留在座位上“占座儿”,溜出来到附近一家极其简陋的小饭馆里,吃一碗淡而无味的打卤面。隔三差五的,买一盘三毛钱的豆腐慰劳自己,算是奢侈的了。吃完了饭,有时阅览室还没开门,只好在图书馆外面的小路上,绕着圈儿走。从秋到冬,眼看着校园里的杨树叶子一层层黄了,又一片片飘落下来,在土路上打转,像是我脑子里日日盘旋的小说。冬天的校园一片银白,那条小路上铺满新雪,倘若无人走过,一脚踏上去,松软的雪地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是充满了生气和生命的呐喊,或是如一支轻捷和快乐的歌。我无数次在严寒的雪地上,使劲跺着双

11、脚-在-此-卷-上-答-题-无-效-试图使自己暖和些,许多的“灵感”的电光石火,就是在那种时刻,涌泉似地喷发出来、闪现出来的。那段日子持续了差不多整整一个冬天。如此有效安静的写作几乎每天都让我兴奋不已,使我忘掉一切。在以后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再也没有那样不受干扰地专心写作过这使我对于图书馆抱有永远的好感和感激之情。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不过每天晚上图书馆打过最后一遍铃,我终是不得不随着“下课”的同学退出阅览室。然后顶着寒风,独自一人走过黑暗的大街,匆匆走回艺术学校宿舍去。同屋教京剧的小徐老师对我挺好,每天晚上9点以后,她把办公室的钥匙留给我,让我到她那儿去写两三个小时。我直写到半夜

12、,才蹑手蹑脚地悄悄回寝室休息。哈尔滨多雪的冬季,雪花飘飞,落地成墙,筑成厚实的雪城冰房。那个冬天,稿纸如雪花片片垒叠,白色的稿纸上落满黑色的钢笔字。就有了夏,有了白罂粟,有了淡淡的晨雾,还有其他的文字。春天快到来的时候,我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我去北京参加文学第五期的学习。1980年4月,我到达北京的时候,大街两侧的国槐刚刚发出翠绿的嫩叶。却不知何处飘来星星点点洁白的柳絮,如烟如云,在空中盘旋飘飞想起了离开农场那一日车站漫天飞舞的杨花,想起哈尔滨一冬晶莹的白雪。“杨花柳絮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从农场到城市,我在一个美丽而艰辛的梦里挣扎拼搏的同时,也享受着杨花和柳絮给我带来春天的愉悦。(摘编自张抗抗文学回忆录 广东人民出版社)10.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1)摇撼( )(2)毫不犹豫( )(3)抉择( )(4)蹑手蹑脚( )11.文中哪些事对作者的写作生涯产生了积极影响?请写出其中两件。(4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