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学论1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9868153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8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学论1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思想政治教学论1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思想政治教学论1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思想政治教学论1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思想政治教学论1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学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学论1(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原理 引言 思想政治课的历史 性质 功能 地位和任务 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的 课程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 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简单的历史回顾 一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 略 二 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思政课的建立和发展 1949 1956年 是在中学普遍开设的政 治课 以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造为 主要内容 对青年学生进行新的政治 思想 和道德教育 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政治 运动实践 1957 1976 5政治 课得到恢复 加强和 发展 但也受到 左 的严重影响 1966 5 1976年 政治课遭受严重浩劫 并被扭曲 糟蹋搞臭 乃至使人们几乎

2、完 全丧失信赖和兴趣 1977 1985 7 政治课开始拨乱反正 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并取得空前成就 1985 8 1992 2政治课课程设置及教学 法都进入改革实验阶段 推行 改革实验大 纲 并强调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 对和平演变教育 1992 2003年 中学思政教材统称为 思 想政治 提倡素质教育 并由以 大纲 为规范过渡至以 课程标准 为规范 2003 5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颁发并实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 始 二 如何看待我国思政课的稳定和变化 讨论 第二节 我国古代优秀的德育思想和教学论思想 一 我国古代优秀的德育思想 论语 为政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 耻

3、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孟子 尽心上 善政 民畏之 民爱之 善政得 民 财 善教得民心 荀子 大略 不富无以养民情 不教无以理民性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 务其业而勿夺其时 所以富之也 立大学 设庠序 修六礼 明十教 所以道之也 礼记 大学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 可教 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礼记 学记 化民易俗 近者悦服 而远者怀 之 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 学记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 道 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礼记 大学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其家不 可教 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春秋繁露 精华 教 政之本也 狱 政之末 也 隋书 卷

4、三 君民建国 教学为先 移风易俗 必自兹始 白居易 人无常心 可以成性 国无常俗 教则 移风 范文正公集 卷九 善国者 莫先育才 育才 之方 莫先劝学 胡瑗 松兹乐学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 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魏裔介 琼琚佩语 政术 为国欲至升华 必厚 风俗 欲厚风俗 必正士习 欲正士习 必重师傅 清史稿 卷八 化民成俗 基于学校 兴贤育德 责在师儒 二 我国古代优秀的教学论思想 一 孔子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 不可与言而 与之言 失言 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5、 多见阙 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译文 多听 有怀疑的地方暂且保留 对 其余的谨慎说出 这就能减少过失 多看 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 对其余的谨慎实 行 这就能减少懊悔 二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 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闻 见 知 行 解蔽救偏 兼陈中衡 三 学记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学不躐等 教学相长 四 中庸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五 王安石 教 养 取 任之道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则不教也 苟 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无不在于学 六 朱熹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 圣贤施教 各因其材 小以小成 大以

6、大成 无弃人也 君子教人有序 先传以小者近者 后传以远 者大者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熟读精 思 虚心涵泳 即深入体会 切己 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即收敛 此心 敬以自持 第三节 邓小平德育理论 一 学习邓小平德育理论的意义 自学内容 二 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自学内容 三 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二 教育要 三个面向 的思想 三 德育工作的地位 四 德育的目标 五 德育的内容 六 德育的方式 七 德育的原则 八 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四节 与时俱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引言 素质教育问题 已经成为世界性 达 到的共同话题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 革的总的目

7、标 一 素质教育的概念 一 素质 1 素质是指人的长期稳定的基本品质 也就是专 门人才或国民的长期稳定的基本品质 2 素质 也指个人的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即遗传素质 3 品质 主要指道德品质 亦称 品德 或 德性 是指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 一 贯的道德特征和倾向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 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 行为中的体现 并由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 所构成 二 人的素质 1 人的素质是由品德 智力 体力 心理特征 几方面要素构成的 2 人的素质构成 包括先天遗传因素 后天习 得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 3 人的素质是发展和变化的 它在环境 教育

8、影响和个人努力的情况下 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三 关于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的定义 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 的基础上 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 稳定的 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包括人的 思想 道德 知识 能力 身体 心理品质等 2 素质教育 简单说 就是提高人素质的教育 或者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也可以说 素质 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 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 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二 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 目的性 1 素质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提高全体国民 的素质 2 素质教育的目的性 也包括它创造的境界 素质教育要创造的教

9、学心理境界是 学生好 学 爱学 乐学 而教师喜教 爱教 乐教 2 教师要在导向中教 在满足学生合理要求中教 在感情交融中教 就会形成一种愉快的教学活动 3 主动学 主动教 学生愉快和谐地发展是素质 教育创造的一种境界和标志 二 育人性 1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 2 学业上的缺陷 并不能影响学生的 一生 而道德 人格上的缺陷 确确实实可 以贻害孩子一生 3 作为素质教育必须把育人 作为头等 重要的事情来抓 同时 提高国民的基本素 质 也要以育人 为本 也就是以德育为本 三 全体性 1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全体国 民的素质 2 应当从多方面发现每个学生的长 处 发展他们的长处 使他们的长处能 得

10、到很好发挥 3 搞素质教育 头脑中必须有全体 学生的观念 必须树立以提高全体国民 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四 全面性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体现 2 人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3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模式 是实 现人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保证体系 4 人越要全面学习 全面发展 越要使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5 人只有全面发展 才能进而实现人与社会之 间 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 五 基础性 1 素质教育不是升学教育 也不是 精英教育 而是为做一个合格国民打好基 础的教育 2 素质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一般基本

11、 素质方面 六 主体性 1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现代教育 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2 学生的主体性 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自主 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3 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对象即学生变成自 我教育的主体 4 教主要是导 导是高级的教 在素质教 育中教师应该研究导的艺术 三 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 康完美的人格 1 人格 即人的品格 它是做人的基本品格 是人内在思想意识和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体 2 人格的概念是全方位人格的概念 这个概念 内容非常广泛 它是一个人心理和外在的综合表现 人的素质 也是体现在人身上的长期

12、稳定的基本品质 而人的基本品质 也就是人格 3 人格是人的自然属性 同时也是人的社会属 性 4 人格的自然属性 具有长期稳定 存在的独特的一面 但它也有发生 变化 和调控的一面 人的社会属性 则主要是 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和在环境 教育的 影响下形成的 具有可塑性 5 人格倾向性与人格心理特征相互 渗透 相互作用 互为影响 二 思政课在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成长中负有非 常重要的责任 1 物质基础和先天条件为人格发展的完善提供 了基础和可能性 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格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 人格的发展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实现的 3 素质教育主张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塑造学生 的人格 4 培养学

13、生健康完美的人格 必须实行素质教育 5 人格也是做人的标准或规范 6 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是素质的灵魂 四 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 一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1 为什么 有些国家 建国历史并不长 文化并不悠久 但国家却越来越富裕强大 2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创新是现代人素质的核心 二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 点之一 1 为什么我国现在如此重视教育的创新 一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 的根本所在 二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 2 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人才提供正确的指 导思想 2 思

14、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品格 结论 只要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大批具 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我们国家才能 成为一个储备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 才 能抓住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成为 世界上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 五 实践能力是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 实践能力 是指人们的有目的改造自然 社会的物质实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 一 实践能力在人才素质形成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要想真正获得某种素质 必须经 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2 素质是在实际行动中逐步积累的 是通过 实践活动的 内化 形成的 3 人的知识素质的形成 离不开实践活动 4 人的技能素质的形成 离不开实践活动 5

15、 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离不开实践活动 6 人的思想和品德素质的形成 离不开实践 活动 二 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1 学校开展实践活动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 2 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应按以下规律进行 1 认识和认知性实践相结合 2 由认知性实践向解决问题的实践发展 3 校内实践向社会实践推进 三 思想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 面发挥主要作用 1 思政教育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 指导思想 2 思政教育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奠 基思想品德基础 第五节 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思政学科的性质 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 原理的基本问题之一 也是思想政治学科改 革的重要依据 所谓德育 就是对受教育进

16、行系统的政 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 狭义 引 言 一 历史论德育性质 一 所谓历史论德育性质 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 度来说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二 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来看 德育中心论 思想 自孔子以后被历代教育家和统治阶级所采纳和运用 三 从我党历史来看 思政课自建党时期起就是对 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 四 从西方国家对人的教育来看 思政教育属于德 育范畴也是很明显的 如今 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教育 纪律教育 劳动 教育 集体意识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已成为一个世 界性的潮流 二 内容论德育性质 一 所谓论德育性质 是指从思政学科的 内容上来说 思政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二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反映了思政课的德育 性质 1 从知识教育来说 2 从做人教育来说 都是德育范畴内的教育 一 所谓特点论德育性质 是指从思政学 科的特点上来看 思政学科具有德育性质 二 思政学科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是理论教育性 三是德育的主导性 四是强烈的实践性 都充分反映了思政课的德育性质 三 特点论德育性质 一 所谓论德育性质 是指从学校实施 德育的重要途径或根本途径来看 思政学科 具有德育性质 二 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