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66964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2019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展示1.【答案】D【解析】走头无路走投无路,翌(y)日。【考点】字音和字形。2.【答案】C【解析】A.络绎不绝: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此处使用对象错误。B.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此处使用不当。C.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话。符合语境。D.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不能用来形容“促进”。【考点】词语(包括成语)。3.【答案】D【解析】A.成分残缺袋可在句末加上“而努力奋斗”或者删去“为”;B.句式杂糅,可把“在”改为“的”;C.“他”指代不

2、明,应改为“吴获”或“李强”。【考点】修改病句。4.【答案】(1)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2)枯藤老树昏鸦(3)惟解漫天作雪飞(4)相顾无相识(5)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6)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7)九万里风鹏正举 蓬舟吹取三山去(8)填写有“爱国情怀”的古诗词。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大才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

3、阴山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誓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5.【答案】B【解析】语段的话1题是“文字是一道桥梁”,故应放在段首;承接解释“桥梁”;具体论述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其中对的“会面”作了进一步阐述。故选B项。【考点】语言表达6.【答案】D【解析】红星照耀中国的体裁不是“小说”

4、,而是纪实作品,作者在这本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再现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考点】文学常识。二、综合性学习能力展示7.【答案】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太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解析】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是新闻的导语,其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该材料第一段文字主要讲的是2019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发布会在西宁举行,据此进行概括即可。【考点】概括新闻内容。8.【答案】因为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所以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分析图表可知,调查的中学

5、生中对“低碳生活方式”不太了解的有59.2%,不了解的有8.7%,这些人占了大多数。这就是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之所在。注意用因果关系复句表述。9.【答案】(1)格式方面的,通知不应该使用“祝敬语”,应删去(或去掉“此致”“敬礼”);(2)内容方面应该交代竞赛的具体时间;(3)应该交代竞赛的具体地点。【解析】通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居中写标题“通知”;二是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通知的具体事件、时间、地点等内容;三是落款,写明发通知的单位和时间。本通知格式上,应删去祝敬语;内容上,应交代竞赛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考点】语言表达得体、准确。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10.【答案】略。【解析】开

6、头要有称呼,可以用家人之间的称呼;建议要结合低碳环保理念,进而用充分的理由说明应该选用哪种出行方式。语句通顺,言辞委婉即可。【考点】口语交际。11.【答案】四面楚歌女子【解析】 “四面歌残终破楚”借用项羽“四面楚歌”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终于冲破了家庭束缚。“蛾眉”是美女的代称,在这里指女子。【考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12.【答案】“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解析】“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暗示眼泪打湿了衣服,表达了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难觅知音的失意,反映

7、了一个革命者刚刚踏上革命征途时的担心和忧虑。【考点】诗歌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这是秋瑾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上片写她曾被束绰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中,如今突破家庭来缚,实现了“求自主”的愿望;下片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在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13.【答案】B【解析】要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词义,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持:拿着,握住。【考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4.【答案】A【解析】可根据语法结构、文言标志词来划分朗读节奏。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考点】划分朗读节奏。15.【答案】C【解析】A

8、.将军/扶助。B.将要/况且。C.均为往,去,到。D.必;一定/顽固。16.【答案】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着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17.【答案】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人,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徐行”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天子到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而周亚夫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见”,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解析】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畅通无阻,与后文汉文帝在细柳军营两次“不得入”作对比,

9、凸显了细柳军营的军纪严明;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天子乃按善徐行”,以此对比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胃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两相对比之下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18.【答案】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解析】结合前文内容可知,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严格和怠慢皇帝而“惊”;也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文言文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入

10、侵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担任将军,驻军霸上;祝兹候徐厉担任将军,驻军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担任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罕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穿着盔甲,刀剑出箱,张开弓弩,拉满弓弦。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着文帝的车马随从说:

1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空上就控制住车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军队的礼仪完毕后离开了。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论。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偷袭且被敌人停虏的,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被侵犯吗?”(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四、现代文阅读能力展示19.【答案】(1)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或多指理论、说法等未经批驳,自己就站不住脚了

12、)。(2)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词语解释意思接近即可)【解析】首先要知晓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1)“不攻自破”指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这里强调了虚妄学说的荒谬。(2)“辨伪去妄”指要善于辨别真假,去除虚假的。这里指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依据的理念或学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0.【答案】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意思接近即可)【解析】作答时要理解文章开头引用的名言的含意,厘清“学”与“疑”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考点】概括中心论点。

13、21.【答案】举例论证(或例证法)。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作论据,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画线语句列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便敢对其提出质疑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2.【答案】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

14、“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人,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解析】首先表明观点:不能任意调整其顺序。然后陈述理由: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依次表明了人们批判过去的学说及产生更新更善的学说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不相符合了。【考点】文章的论证思路。23.【答案】文章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就是这句话,承上启下(或过渡),由浅入深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析】第段的这句话在结

15、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前半句总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了本段的论点。【考点】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24.【答案】总分式 逻辑顺序【解析】文章第段总写了茶马古道使青海边区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然后以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为例,从文化交融和熬茶的配料、制作过程、泡制方法、用途与功效等方面加以具体论述,这是总分式的结构形式,属于逻辑顺序。【考点】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25.【答案】分类别。说明了颇受河湟人喜爱的两种茶,使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意思接近即可)【解析】由“有两种一种是另一大宗是”可知,画线句子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颇受河湟人喜,爱的两种茶。【考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6.【答案】不能。“之一”表明“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的一条,并不排除其,他的文明文化传播途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解析】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然后解释“之一”在句中的含义,即“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