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19864567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异常尖锐,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应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化的增长模式。所以说,发展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省、*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安排部署,我办对我市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进行了

2、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农业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省东北部燕*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东*沈,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丘*、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口61.6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板栗之乡,国家园艺产品示范县,国家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之乡等。 1.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农业资源得天

3、独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平均日照时数2714.8小时,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耕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油料总产量4.5万吨,蔬菜总产量63万吨,其中食用菌总产达12万吨。干鲜果品面积5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5万吨,其中京东板栗35万亩,年产近1.5万吨;以猪、牛、鸡为主导产品的畜牧业资源十分雄厚,瘦肉型猪年饲养量130万头;牛饲养量25万头,其中奶牛3万头。畜禽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和林果业成为全市农业三大支柱产业。 2.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市强力实施“龙企*&rdquo

4、;战略,大搞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迅速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4家,其中*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美客多食品集团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野物产实业有限公司、*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山源食品有限公司、平安食品有限公司和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5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蔬菜加工、板栗加工、果品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和林板加工六大产业群体,年可加工转化果品17万吨、蔬菜8万吨、粮油 6 万吨、肉类3 万吨、木材2万立方米。先后开发出栗仁、栗酒、果奶、酸枣汁、速冻果片、罐头、腌渍菜等2

5、0类230多个产品,其中,栗源、山源和珍珠栗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美客多、燕春罐头等12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栗源”“美客多”、“广野”、“山源”、“部落”、“珍珠王”、“燕春”、等8个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特别是“栗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3.农业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围绕发

6、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先后完成了11.2万亩无公害蔬菜和54万亩干鲜果品生产基地环评认证,并建成省内一流的县级农产品检测站,为提高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有5种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以小包装栗仁、腌渍菜、食用油、水果罐头、小杂粮为主的8大类170多个品种先后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出口创汇主体。 4.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境内有中小型水库22座,总库容1.0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59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可

7、利用地表水1.09亿立方米,地下水1.99亿立方米。平原机井1.5万眼,灌渠灌溉面积15.2万亩,水浇地面积7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1.4万亩。 二、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近几年,市政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新型沼气工程。全市沼气池总量达到5万多个,占适宜建池户的53.3%,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实施沃土工程。从2006年开始广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沃土工程,推广面积61.2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38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2-5个百分点,减少不合理施肥1400吨,增产粮食1.7万吨,增收节支4000多万元。 由于我市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

8、农业模式。目前主要四种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仅防治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还可以用于做饭、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种稻、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

9、利用。我市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一建三改”模式。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主推模式是“一建三改”。这种模式主要是把沼气利用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引导农民同步改厕、改圈、改厨。产出的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农作物追肥,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沼液还可用作添加剂喂猪,节约饲料。通过调查,我市的沼气使用率达到86%,“三改”率达到88%以上。我市平安城镇刘各庄村、建明镇高各庄村“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用于沼液浸种、大棚蔬菜、果树叶面喷施、沼液、

10、沼渣做底肥、追肥等,年户均增收节支达到2000元以上。 二是“多位一体”产业模式。这一模式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及设施农业技术,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推行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成无害化、农村进步小康化。具体模式包括,非养殖户发展“二位一体”(厕所、沼气池);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等模式;规模养殖户、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

11、、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模式。如我市崔家庄乡后*村高海龙将沼气、猪舍、厕所结合,组成沼气“三位一体”综合利用体系,自家5亩葡萄园全部用沼液、沼渣喷施和灌溉,不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不仅实现了无害化管理,还平均亩增产800斤左右,全年增收节支超过13000元。还有我市的小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集“酒—牛—沼—果蔬”为一体,在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生产了深远的社会效益,造福于民。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利用自然生

12、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市主要有二种形式: 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等。如我市的团瓢庄乡结合果蔬菜生产现状,从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防治病虫等关键技术入手,在果树下种黄瓜,利用果树夏季遮荫可将生长期从夏季延至秋季,提高了肥料及防治药剂的利用率,不仅

13、提高黄瓜产量,而且保证果园水果产量,达到高效立体栽培的效果。 二是立体种养型。如我市西三里乡老丰沟村在栗树下养栗蘑,刘备寨乡在玉米地里养蚂蚱等。 3.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我市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美客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即采用此种方式。 4.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

14、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和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式,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

15、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我市兴旺寨乡何家峪村的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园,东*乡和娘娘庄乡的樱桃和香白杏采摘园等,都是由传统的蔬菜、林果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三、我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不够。目前对循环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剧对自然的索取,忽视资源、环境等指标,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二是对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价值度量问题认识不足,少数农民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过度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造成生态失衡和破坏;三是对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缺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准和行为规则。 2.缺乏资金投入。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长远来看符合农民的利益,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