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

上传人:思无****9 文档编号:119858073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X 页数:165 大小:39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设计 (2)(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备课人:_目 录第一单元1 北京的春节32 腊八粥83 古诗三首124* 藏戏19习作 家乡的风俗22语文园地一25第二单元5 鲁滨逊漂流记286* 骑鹅历险记327* 汤姆索亚历险记35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38习作 写作品梗概41语文园地二44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48第三单元8 匆匆529 那个星期天57习作例文62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66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6911 十六年前的回忆7512 为人民服务7913* 金色的鱼钩86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89习作 心愿92语文园地四95第五单元14 文言文二则9915 表里的生物103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2、之后10717* 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111口语交际 辩论114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117语文园地五120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难忘的小生活-回忆往事123综合性学习 难忘的小生活-依依惜别128古诗词诵读1331 采薇(节选)1332 春夜喜雨1363 江畔独步寻花1394 早春 呈十八部员外郎1425 江上渔者1466 泊船瓜洲1497 游园不值1528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1559 浣溪沙15810 清平乐161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

3、和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2.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正(zhng)月掺和(chn huo)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

4、中示范。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时间风 俗 习 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火暴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续表时间风 俗 习 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火包,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火包,吃团圆饭,守岁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正月初六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元宵节看

5、花灯,小孩放花火包,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3.生汇报。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2.小组内

6、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五、课堂小结。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

7、春节,好不好?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自由读后交流。)(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

8、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二)腊月二十三: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火包,吃糖)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三)除夕: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人们的活动。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火包、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味、色、声的描写。“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火包声日夜不

9、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生自由发言。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

10、闲自在?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五)元宵节: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

11、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女予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

12、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北京的春节腊八忙碌详略得当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 腊八粥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

13、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1.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唾沫(tu mo)孥孥(n n)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

14、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四、课堂小结。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