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853349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知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1、 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答: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论,是其基本教义所涵盖的基本伦理观念,宗教虽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一为因信称义,二为信徒人人可称为祭司,三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丄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救赎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文艺复兴动摇了封建君权统治的基石,而新教改革则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石,尽管新教仍然是宗教。2、 “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第一,内涵包含两词全部能

2、指,即它们可以指团体、个体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递,甚至包括男女间的性爱。第二,将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认为:交往的概念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时使用。因而,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论。第三,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3、 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他们所服务的媒体绝大多数是大众传媒,而不是单纯的政党报刊和工人报刊。第一,受众的认知一大众为主。因此,视野开阔,更注重一般媒介的社会特征和他们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作用,符合传播学规律。第二,站在媒体的

3、角度,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第三,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深刻在行。第四,办党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4、 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1、 马恩的人生文化教育背景马恩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恩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工作经验马恩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得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马恩的新闻活动分为这样几

4、个时期: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早期报刊思想,这种思想和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的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恩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2、 马恩的传播与新闻思想1、 “世界交往”的观念(1) 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社会生产结构将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5、。(2) 对电子媒体(当时仅有电报)本质的认识:用时间消灭空间一一“电报已经把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往手段和交换的可能性扩大了100倍”。(3) 对民族交往的认识:以全人类的发展为衡量标准。2、 对新闻的认识A、 变动产生新闻B、 新闻的层次变化C、 新闻实效。马克思:“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D、 对新闻真实性特点的认识:“报纸的有机运动”。E、 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3、 党报思想4、 不同背景下报刊和“人民”的关系(1) 报刊和人民关系的重要性(2) 人民报刊的含义:真正的报刊就是人民的报刊;人民报刊是面向社

6、会的伟大报刊。(3) 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报刊与权力组织的关系。报刊可以选择站在权力组织一边或者其对立面,但拥有最大多数的读者,得到他们的承认才能生存,这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报刊的发展永远伴随着人民的承认,这种报刊和人民之间的天然联系,恩格斯把读报作为了解当前人民状况的一种途径。5、 “一般的公正”即任何一家英国的报纸(无论他的派系如何)都不敢违背的这种公平,即在报到新的事实、新的争议时,报刊所能保持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即客观报道,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6、世界概念构成的基础及原因。

7、基础:马恩完全可以摆脱狭隘祖国影响,从世界的角度观察问题。原因:安身之要件所处的生活环境。居无定所及流亡的生活条件是他们获得了世界公民的精神归宿,而世界公民的身份背景致使他们丧失了祖国,但也摆脱了祖国相对狭隘的文化影响。特别适于研究传播这类人类社会共同现象。立命之要件所持的意识形态。他们持现代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无国籍、无生产资料以及鲜明纪律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备不分国籍和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特征。修身之要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马恩在知识体系架构过程中,走了殊途同归的道路。他们的知识构成有两部分:一,他们是德国古典文学的批判性继承者;二,他们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启蒙思想的全面继承者,正如柏

8、拉威尔所说,马克思的头脑正是许多世纪和许多国家文学经验和回忆的一个宝库。7、 马恩论媒介的作用1、 报刊作为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中介,构造了另一个由报刊创造的世界,是基于现实世界的“观念世界”。2、 大众媒介作为连接个人与世界的纽带,可能成为将物质冲突转化为思想冲突的杠杆,报刊物质的斗争上升为思想的斗争,把血肉斗争上升为精神的斗争,把需要欲望经验的斗争变为理论、理智的斗争,所以报刊成为人们精神教育及其强大的杠杆。3、 报刊是国家复兴和斗争的必要条件。4、 报刊是人们参与社会事务与政治事务的中介。5、 报刊是社会意见的集合体。6、 报刊是纸币,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8、 交往的社会作用1

9、、 交往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社会凝聚力,它成为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2、 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平日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盾,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而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3、 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机会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交往日益同步化。9、 历史视角上新闻与旧闻的贯通1、 历史上的旧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为新闻。2、 新近变动的事实,从宏观历史的角度考察可能是历史的再现。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10、 马克思关于报刊的“有机运动”也被译

10、为生气勃勃的报刊行动。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有误差,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误差,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的被揭示出来。11、 论述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的主要特征,并结合个人感受谈谈交往异化。交往的物的形态是指15世纪末世界地理大发现以后逐渐形成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它最终成型于1819世纪。主要特征:它使人们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在物(商品、资本等)面前取得了平等和自由。具体表现在资本的意义和交往的异化。交往异化是交往矛盾的结果:基于有用性体系,功利性的交往目的,最终使得出于

11、广泛交往过程中的人感到束缚和基于物的不平等性,财产的大小决定多少,交往的权利取决于财产的多少。交往异化致使人性丧失。自由的人还必须服从于利益需要的分工,服从于资本的力量,无法全面发展的自身。交往异化反过来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12、 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后现代意义(后现代产生的背景: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方案的反动,他们把世界看做支离破碎、不确定、拒绝所有总体化的发展、拒绝真理、拒绝无所不包的理、反对人类解放,是和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相关的一种思潮。13、 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社会精神交往的特征。人的依赖性有所下降,自由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人类社会之中,这一阶段是欧洲文明的早期形

12、态,又是其文明未来勃兴的根本,但是依赖于遐想的城邦国,交往的方式被海上贸易和战争所表现。14、 交往异化与媒介的发展。生产和消费的普遍联系和全面依赖,随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独立和漠不关心而一同增长,因为这种矛盾导致危机等等。随着异化的发展,再它本身的基础上,人们试图消除它:行情表、汇率、商业经营者之间的通信、电报的联系等等(交往的手段当然同时发展)。通过这些东西,每一单个人可以获知其他一切人的活动情况,并力求使本身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就是说每个人的需求和供给都与15、 描述人的全面发展形态阶段的交往特征及其与共产主义理念的形成关系。交往特征:交往的个人全面发展的形态的物质前提是消灭生产的死人占

13、有,同时还有人本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马克思对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形态的特征描述为: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自由时间成为社会财富的标准,统治阶级的消亡。1、 新的交往形态的前提是伴随着人的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开始的。2、 新的交往形态在制度上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1、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2、 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后,自由王国的主要特征。3、 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表现在两点:自由时间的缩短;自由时间成为衡量社会财富的标尺。4、 高级的精神交往和活动将占据主要的活动。3、 未来社会交际方式发生变革,人们更多在精神层面上活动。16、 阅读

14、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后谈马克思对新闻自由的认识与理解。814年12月,曝露市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职主义的实质。为此,马克思在次年2月写下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 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它是一篇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脉相承、说理反驳更加按米有利的战争檄文。其后,马克思又在莱茵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书报检查制度的文章。 马克思为新闻出版自由做了有力的申辩:“新闻出版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在马克思眼中,受检查的报刊=不自由的报刊,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书报检查制度不是法律,而是警察手段,并且还是拙劣的警察手

15、段。”首先,马克思指出新法令用所谓的“严肃和谦逊”的笔调来限制出版自由。其次,马克思指出,新法令“强调”倾向是实行书报检查制度的“主要标准”,而恰恰是追求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种法律不是团结的法律,而是破坏团结的法律,这种法律是真正的特权,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再次,马克思指出新法令在禁止发布“使用侮辱个别人的词句和进行毁灭其名誉的判断的作品“的口实下,剥夺了报刊批评与监督的权利。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新法令强调必须由“完整无缺的人”即在“学术才能、地位与品行”各方面为官方认可的人担任编辑,这一规定带有很大的欺骗性。18、资本与交往关系一、全球的普遍联系,的确源于资本的意义。二、资本的原始积累结束或基本完成后,人不自觉的培养和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三、资本还催生出了自由时间。普遍的劳动体系形成无形强制力,要求人们的生产远远超出自给自足的狭隘目的,去赢得维持生命和社会再生产以外的自由时间,从事精神活动和交往。有了自由时间,致使精神交往和交往的扩大和深化。四、资本打破特权体系,将市场经济原则纳入精神交往。五、资本促成了精神交往的行业新生(服务行业)。第二部分:列宁和斯大林的新闻传播思想1、 列宁思想的评价马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是闻名遐迩。他们的思想,在晚年就被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