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852332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BCD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3.礼是指较固定的行

2、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3、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现实统治需要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王国势力强大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7、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8、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

4、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9、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10、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1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

5、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12、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13、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

6、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14、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15、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 )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确立了人类的主

7、体地位A B C D16、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17、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18、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

8、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19、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20、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

9、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21、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22、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

10、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23、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24、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A独立思考,理性判断B批驳错误,判断是非C自我批评,相互批评D批斗异端,打倒反动25、康德说:“有两种东西

11、,我们愈经常持久地思索,就会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之心。那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两种东西”体现的思想是()A星空与道德 B平等与博爱C自由与理性 D知识与美德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第26题22分,第27、28题各14分,共50分)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12、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3、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12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摘编自裔昭印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