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983455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石棉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石棉县于 1952 年建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矿命名的县。位于大渡河中游,地处雅安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交汇地带,是内地通往云南、西藏等边陲的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 ”之称。石棉的自然条件独特,山地占国土面积的 98%左右,最高海拔神仙梁子 5793 米,最低海拔丰乐乡 790 米。常年平均气温 17.1,是 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全县幅员面积 2678平方公里,辖 16 个乡镇、1 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 12.3 万。石棉是移民工作重点县、国定地震重灾县、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县、生态资源大县。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委

2、、省政府加快“两化” 互动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确立了“融入成都、依托攀西、链接康藏、 辐射周边” 的发展定位,突出“ 两化 ”互动、统 筹城乡、投资拉动 、产业支撑等着力重点,奋力推进“ 一极三中心 ”建设(即四川省山区 经济重要增长极,建设川西交通枢纽次中心、川西物流次中心、区域商贸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努力打造宜居、畅通、生态、和谐、平安、文明的新石棉。2011 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 47.89 亿元,同比增长14.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 3.72 亿元,同比增长22.36,规上工业增加值 30.41 亿元,同比增长 17.3,完成全社会固

3、定资产投资 46.5 亿元,同比减少 27.57,城镇居民人均 2可支配收入 16160 元,同比增长 16.2,农民人均纯收入 5905元,同比增长 21.2。2010 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 173 个县(市、区)经济综合评价中排第 39 位,在全省 33 个山区县(市、区)中排第 6 位。(一)抓重点,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突出抓好水电移民、灾后恢复重建、县矿融入和枢纽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了“ 三大库区” 的和谐稳 定,实现了地震灾区涅槃重生,县矿融入有序推进,交通、物流、电力网系等枢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要素保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努力推进库区后

4、续发展。统筹推进“三大库区” 移民安置工作。截止目前,安置移民 20108 人,有力保证了瀑电按期蓄水发电、龙头石电站提前一年投产和大岗山电站顺利推进,夺取了在同一条河流上三座大型电站同期开展移民安置工作的重大胜利。统筹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把移民后扶融入和扶贫开发、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85 亿元,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移民培训等,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库区总体保持稳定。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紧紧围绕灾后重建的目标任务要求,以整体提升建设和发展水平为指导,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环节,按照“四个 优先” 的原则,坚 持科学重建,加强重建项目的质

5、量、安全和资金监管,倒排工期,加快重建工作进度。全县纳入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有 451 个,规划总投资 30.373亿元。其中,城乡住房恢复重建项目 2 个 4.73 亿元;城镇体系建设项目 11 个 6.5 亿元;农村建设项目 4 个 1.37 亿元;公共服务项目 248 个 6.19 亿元;基础设施重建项目 46 个 3.42 亿元;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132 个 5.78 亿元;防灾减灾、生态恢复和精神家园项目 8 个 2.38 亿元。截止目前,投入各类重建资金 29.77 亿元,完成总投资 98.03%;累计开工项目 451 个,开工率 100%;竣工项目 445 个,竣工

6、率 98.67%。通过重建,石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十到二十年,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发展得到有效提升。加快推进县矿融入。2006 年 6 月四川石棉矿管理权限下放我县后,我们着力解决职工生活困难问题,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县矿融入,将原川矿 7292 户 17244 人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党支部 4 个、居委会 4 个、居民小组 24 个。筹措资金7118 万元建成解困房 646 套、廉租房 108 套、安居房 386 套,1140 户川矿职工的住房难问题得到解决。实现各种方式就业4029 人,有 2425 户 4788 人享受城市低保,占全县的 52.8%。川矿总体呈现

7、出了管理权平稳下放、社会基本稳定良性发展局面。稳步推进枢纽建设。加快川西交通枢纽次中心建设。以完善路网、打通节点为重点,抢抓“西部交通枢纽” 建设机遇,积极争取雅甘铁路经过石棉境内,将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泸定至石棉铁路纳入全市枢纽规划;全力做好雅泸高速石棉段协调工作,雅泸高速全线通车;大力实施国道 108 线、省道 211 线和通 4乡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全县 92 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 ,城乡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加快川西物流次中心建设。启动建设年吞吐量 400 万吨的向阳物流中心、年交易量 3 万吨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岩子客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建材、农产品、生产资料等专业物流,加快形成服务县域

8、经济、辐射周边区域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高等 级、大容量、智能化” 电力网系,已建成500 千伏变电站 1 座、220 千伏变电站 2 座、110 千伏变电站 11座、35 千伏变电站 15 座,在建 220 千伏变电站 1 座,电力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保障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二)强产业,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按照“调优 一产、调强 二产、调活三产”的思路,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突出抓好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开发,统筹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特色突出。持续加大“三农” 投入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精品高效农业破题起步,实现农民持

9、续增收。精深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黄果柑 2.76 万亩、枇杷 1.1 万亩、核桃 6 万亩,年出笼草科鸡 50.45 万只,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1.6 亿元。我县被中国园艺学会授予“世界枇杷栽培种原产地” ,石棉黄果柑、枇杷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保护产品,石棉枇杷被授予“ 中华名果 ”称号。加快新农村建 设步伐。委托川农大、川大等高等院校结合产业发展、移民安置、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编制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全5县 92 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60%以上的通村干道实现硬化。农村“五通” 、“五改”群众受益面达到 70%以上。打破乡镇区域界限,集中连片建设 3 个

10、新农村示范片和 9 个试点新村,每个示范片每年投入 1000 万元以上,形成了安顺场川西民居风貌、麂子坪彝族风貌、利吉堡和松林村藏族风貌、迎政红旗枇杷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体现民俗文化的新村亮点。工业经济质速并进。按照水电为龙头,特色载能和新材料加工为骨干的“1+2” 工业发 展战略,我县坚持资源就地转化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延伸调整结构的发展方向,走电冶结合的工业发展新路子。2011 年,全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 74.9 亿元,同比增长25.84,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 30.41 亿元,同比增长 17.3,规上加工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 58.6%、33.3%,工业结

11、构调整有序推进,呈现质速并进的良好势头。做大做强水电产业。全县累计全县建成电站 251处(座),装机容量 275.2 万千瓦,2011 年规上水电企业实现增加值 20.29 亿元,同比减少 3.05。调整优化载能产业。立足锌、硅、电石、黄磷等产业基础,抓下游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促进单一载能工业向多元化加工工业转变。目前,全县载能负荷达到 47.25KVA,载能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46.1 万吨,已初步形成了硅铬、锌、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规划建设化成箔生产线 100 条,建成 32条,年生产能力达 640 万平方米;重钙年生产能力达 81.5 万吨,

12、产值达 2.5 亿元。发展平台建设不断夯实。园区规划面积 13.74 6平方公里,投资 2.5 亿元实施了道路、防洪堤、供排水、输变电线路、服务设施等建设,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明显增强,并已纳入省级工业园区培育目录。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依托红色安顺场、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田湾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尔苏木雅藏堡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主动迎接雅泸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机遇,全新审视,找准定位,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安顺场、孟获城景区建设,高水平打造栗子坪生态休闲、田湾河户外探险等特色旅游,深度挖掘蟹螺江坝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

13、村、库区旅游,以及环贡嘎山、红色文化、攀西阳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建设“攀西阳光旅游 门户、著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和“ 大渡河畔山水园林旅游城市”。目前已投入资金近2 亿元,完成孟获和安顺场景区一期工程建设,并初步具备接待能力,安顺场景区正加快建设国家 4A 景区。2011 年,共接待游客 71.62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1 亿元。(三)抓互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按照“两化 ”互动、三 产相融的要求,我 县将城镇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同时立足实际,充分考虑移民库区产业发展、民俗文化传承发扬, “规、建、管” 三措并举,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逐年提

14、高,达到 36.5%,城乡功能分区日益合理,服务功能不断拓展。高标准规划编制。充分考虑三次产业布局,创新规划理念,7提升规划水平,加强城镇体系建设。按照发展城市经济、打造区域商贸和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的要求,将县城规划面积拓展到 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达 6.2 平方公里,能容纳人口 6 万人以上,大力实施城北县城背景图、岩子滨水商业服务区、向阳新区等三大城市新区,加快老城棚户区改造,扩展县城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档次。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业发展,实施了 16 个乡镇建设规划和 8 个重点集镇详细规划。新一轮规划形成“一核两翼三支点+一般乡镇和新村聚集点”为支撑的四层级城镇体系(即以

15、县城为核心,安顺、回隆为副中心,挖角、丰乐、栗子坪为区域中心城镇),确立了“水电之乡,阳光驿站” 的定位和“青山 环抱, 绿水环绕,显山亮水,独具特色” 的山区精品阳光城的建设目标。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加大城乡建设投入力度,近年来累计投资 8 亿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高标准实施城市新区建设,加快老城区道路、桥梁建设进度,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市政设施,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持续改善。结合移民后扶、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相继实施并完成了丰乐、挖角等 7 个集镇建设,安顺场开发正有序推进。按照“产城一体、配套成龙” 的要求,加快新康集镇配套服务

16、能力建设。实施了红旗村、坪阳村、安靖村、江坝村、孟获村等 5 个新村试点建设,初步显现出以移民安置、旅游、灾后重建、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等相结合的新村建设模 8式,打造库区旅游、生态民俗旅游等特色亮点,城乡建设品位逐步提升。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五十百千” 示范工程、风貌塑造和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以“ 三清、四治、五重点 ”为重点,以整治 “五乱”和“ 十项专项整治行动” 为突破口, 对县城及城乡结 合部、乡镇主要街道和村庄、国道 108 线、省道 211 线及主要交通干道、库区周边、风景区沿线等进行全面治理。投资 2.1 亿元,对 1700 余户农房进行风貌塑造,初步形成了国道 108 线下段川西民居特色、楠桠河流域彝族特色、大渡河上游藏族特色。深入推进“七进” 活动,保持并深化治理成果,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城市道路、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场设施建设,加大对乡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