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83248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第08-15章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纲(815 章)(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国后,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弊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在 1992 年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

4、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5、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既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的主体,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占主体的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主义

6、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不同分配类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的提出,意味着对共同富裕有了全新的认识。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并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 、只谈“共富” ,不仅不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

7、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不谈“共富” ,只谈“先富” ,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邓小平提出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的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8、,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依据。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

9、“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提出的建

10、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而提出的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方针、新要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1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

12、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区别。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以村民自治为代表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城市居民委员会为中心的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是我国的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

13、践。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主应该适合自己的国情。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

14、度下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不同本质。(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和切实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

15、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

16、(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就是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