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830093 上传时间:2020-01-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六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不能使用涂改工具!否则答案无效。一、本大题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以言创造。我

2、们现在把这个道理解剖出来。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这个心理学的结论与本题有什么关系呢?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

3、、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

4、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5、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自朱光潜谈美)1. 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B.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是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C. 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后来又能达到脱化格律的境界。D.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如果是真诗人,能从格律

6、束缚中挣得自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是否要提倡格律的问题,再从情感的群性与个性谈到艺术的变化与不变,论证了格律的存在意义。B. 文章用“钟摆摇动声”和“市场嘈杂声”分别比喻“一味齐整”和“一味变化”的单调,论证了“艺术由整齐到变化易”的观点。C. 文章引用姜白石“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的论断,佐证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格律需遵循亦需脱化”的观点。D.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是自述修养经验,文章将其类比文艺创作,说明了“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的不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既有群性,

7、又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 作者认为艺术创作需寓整齐于变化,一味的整齐和一味的变化都是单调,而要避免单调就应从整齐入手,而非从变化入手。C. 艺术和体育在“循规蹈矩”上是相通的,只是一味的守矩不能成其为大师,大艺术家们大多都是从规矩中酝酿出自由变化。D.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答案】1. C 2. B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

8、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格律”的内容,并与选项进行比较。C项,“凡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第五段说的是“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由此可见,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B项,“文章论证了艺术由整齐到变化易的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两个比喻源自第

9、五段,文中说“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此可知,这两个比喻论证了“艺术需寓整齐于变化”的观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

10、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这也说明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错误,该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但无法推导出“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这一结论。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

11、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本大题4小题,共19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狱卒提关汉卿!禁子 跪下!(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狱吏(制止) 别难为他。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狱吏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狱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

12、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她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狱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话,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关汉卿(诧异) 越扯越大了?狱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狱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狱吏 谈谈吧,对你或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

13、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言中了吧。关汉卿(鄙夷地) 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了吗?叶和甫(低声) 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关汉卿 唔,真的?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在为这件事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关汉卿(怒) 怎见得呢?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

14、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关汉卿(按捺住怒火) 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如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刑甚至释放你的。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叶和甫 别这么

15、大火气,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关汉卿(怒火难遏) 你还有什么说的?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叶和甫(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 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关汉卿 死也不跟你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摘自田汉关汉卿,有删改)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剧本“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会感激你”。为了塑造关汉卿这一人物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展现人物的精神。动作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巴掌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也有力地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