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15357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市三校联考 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 语言综合运用 2016年3月18日,安徽电视台曾报导称:中国民政部为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拟清理、整改各大中城市、住宅小区的“洋地名”。池州市某校中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过去,市民的住宅区通常被称作“职工宿舍”“家属大院”等。如今,不少住宅区有了像“杏花诗苑”“书香名邸”“河滨花园”“丽阳兰亭”等之类的名字。同时,调查中还发现以“香格里拉”“维多利亚花园”“英伦城邦”“凯旋门”“曼哈顿”等洋名来命名的住宅区也很多,细数这类住宅区

2、的名字,差不多能拼出欧美地图,有市民戏称“欧风美雨满华夏,错把故乡作他乡”。(1)从以上有关“住宅区命名”的调查中,你能得出哪两点结论?请简要概括。 (2)根据以上调查,请你就“如何为住宅区命名”这一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建议。 (3)请参照示例,用富有一定文采的语言(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对下面住宅区名称的丰富内涵进行阐释。(“杏花诗苑”“书香名邸”“河滨花园”“丽阳兰亭”任选其一) 参考示例:筑于山边水畔的“山水人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亲近山水,融自然于呼吸之间;构筑诗意,享优雅于生活之中。 二、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2.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

3、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行到水穷处, 。 (王维终南别业) ,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不戚戚于贫贱,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默写杜牧的赤壁。 , 。 , 。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屈指春秋,已近三千年。三千年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春秋的马嘶yn哑了,秦汉的明月黯淡了,隋唐的宫殿成灰了,明清的身影远去了一切的一切都在岁月的风化下,慢慢地褪色、剥落然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加清晰,我们的心被震憾,被感

4、动。(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yn( )哑 剥落(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沧海桑田”在文中的意思是_。“慢慢地褪色”中,“褪色”在文中的意思是 _。(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三、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4. 名著阅读。 (1)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尼摩船长曾在海底用 做的笔写字,利用 给潜艇提供能源。(2)贝多芬传是 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这本书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他的另一著作 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5

5、.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6、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走送之 走: (2)益慕圣贤之道 益: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4)援疑质理 质: (5)媵人持汤沃灌 汤: 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学完本文后,你能从文中作者的求学经历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6. 燕子来时

7、 王琪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

8、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

9、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

10、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选自天津日报原文有改动)请结合文章第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来时的美好春光:风是温柔的春风,

11、雨是多情的春雨;万木争荣,桃红柳绿。B.文章第自然段写阳光、绿叶、花朵,为的是与盛大的燕子舞会形成对比,突出燕子给作者带来的特殊感受。C.文章第自然段,通过回忆“我”与老屋屋檐下燕和睦相处的情景,表现了燕子和人类的亲密关系。D.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燕子乖巧、伶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E.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写场景、抒发感情、思考现实等融为一体。第自然段中画线句“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点出了什么现象?请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7. 那个孩子 朱萍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