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19802179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深刻检讨了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对统治者的贪婪与奢靡进行了指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荀子常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比如劝学中的句子:“故木受绳则直,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追慕古代英雄刘裕的辉煌业绩,感慨万千。用“想当年,_,_,”来表达自己的赞美。同样是写秋景,词人的风格却有所不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一句“_”来概括秋天万物的生机勃勃,词风磅礴而大气。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刻画了“_,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景

2、象,词风婉约而伤感。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2. 按要求作答。 学弟学妹向你请教阅读经典名著的经验,请你以平凡的世界呐喊红楼梦中任意一部为例,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建议。要求:条理清楚,建议具体可操作。150字左右。3. 按要求作答。 请你以“_中的温暖”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横线上只能填写老人与海红岩边城中的一部。150字左右。4. 按要求作答。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你从孔子下面这些言论中读出了什么教育思想?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要分析。要求:可任选一条,也可针对下面多条来谈。对所选内容的理解准确,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子曰:有教无类。(论

3、语卫灵公)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祠【1】明边贡【2】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2】边贡: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3】西湖树

4、: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乾坤”句: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C“精卫”句: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子规”也即“杜鹃”,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下列诗词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_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春晚)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

5、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6.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愧色日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之。 开皇

6、十八年,铜川府君 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之,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小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 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再征之,不至。

7、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 就。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归休乎? 殆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龄?吾不起矣。”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铜川府君宴居宴:安闲B稽今验古稽:计较C九年而六经

8、大就就:完成D殆夫子召我也殆:大概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 A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学诗于会稽夏瑛B铜川府君异之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C不解衣者六岁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D作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再征之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B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道义不被尊奉以来,这种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C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 D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文中子冠

9、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 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 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 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

10、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 嬗 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 关 山 重 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

11、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 -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 正 襟 危 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 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 窠 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

12、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

13、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

14、”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

15、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