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799172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20191205012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天人合

2、一理论成型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B.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3.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A.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

3、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4.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词中有“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之语,盘庚迁殷后的训示中有“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之辞。这两则史实反映了商代A.依据血缘分配权力 B.借助神权强化王权C.君王权力日益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度5.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据此可知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 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C.大宗拥有祭祀特权 D.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6.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的中国。”其意在说明三代时期A.实质上的统一尚未形成 B.部落联盟间关系紧密C.实行原始社会旧体制 D.出现诸

4、侯争霸的局面7.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幾的方言。这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C.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8.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贵族政治难以为继 B.西周王室权威动摇C.分封体制走向瓦解 D.诸侯纷争局面形成9.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A.促进了民族融合 B.扩大了疆域C.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D.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10.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

5、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维系家国同构观念的关键 B.三公九卿的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C.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11.全球通史写道:“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C.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12.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

6、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A.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C.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13.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C.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14.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A.相权

7、冲击皇权 B.君臣关系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皇权得以加强15.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16.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A.史料考证的复杂性 B.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C.正史记述更具权威 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17.史载,唐太宗在位期间,杜淹

8、以吏部尚书身份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据此可知,当时A.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B.相权实际有所分化C.朝议制度得到完善 D.冗官现象较为突出18.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A.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 B.权力的管制对国民的时尚作出让步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 D.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19.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9、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20.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道到破坏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21.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D.阁臣

10、多来自翰林院22.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23.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铺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B.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制摆脱人治困扰24.康熙十

11、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A.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C.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25.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区发展

12、受制于行政因素26.【加试题】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27.【加试题】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不合理的治理方式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实行皇位世袭制度28.【加试题】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

13、,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29.【加试题】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30.【加试题】元代行省设置犬牙交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

14、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到了唐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部门分工,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出纳帝命,封驳诏奏”。凡有制敕下发,先经门下,门下认为不当者,可以封还重拟,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体由给事中操作,“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其后,这一制度一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