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79456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主要包括:实践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逐步完善阶段一、粗浅的卫生防病实践阶段(远古春秋)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人类的出现,就必须有医药活动和卫生活动的存在。早在远古时期,韩非子记载了人类为了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每常采取“构木为巢,以避其害” , “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礼记礼运 ) 。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为了抗御外邪,预防疾病,人类由“古人” 进化为 “新人”时期,即已开始建土窖、地窖乃至土屋、木屋和石屋;从赤身露体而发展到以兽皮,树皮充当衣服。古代卫生保健最为紧要的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和对火的利用。这不仅因为火能御寒、防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

2、惯。有了火就可“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礼记 ) ,并大大促进了饮食的消化和吸收。 导引疗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 吕氏春秋古乐曾谓古人居处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 ”。夏商时代,古人已注意讲究卫生以预防疾病,如在个人卫生方面,提倡勤洗手脸、沐浴、漱口、不食腐败有毒食物等。1935 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王墓中,已出土壶、盂、勺、头梳等全套盥洗用具。对于环境卫生,古人亦较重视。相传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水井,夏代更有“伯益作井”的说法,这对于搞好饮水卫生显然大有益处。商周时期,随着人们对防病认识的提高,逐步采取了一些改善环境卫

3、生的措施,如在殷墟遗址和在郑州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商代有用以排除积水的地下管道;敦煌壁画中,有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 ,表明此间比较重视环境卫生。又如 周礼 、仪礼 、 诗经 、 左传 、 管子等经典著作中还记载有许多卫生防病的方法,包括饮食卫生,除害灭病,疏通水渠,居住环境设施,乃至预防狂犬病等等。此外在优生优育方面,古人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如周礼提倡“男三十娶,女二十嫁 ”、 “礼不娶同姓”;左传亦谓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其见解显然是正确的。可以认为:这一历史时期,古人是把人类当作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体来看待,针对自然界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侵袭,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这些预防措施

4、虽然比较原始落后,但是,它充分显示出祖国预防学业已萌芽。 二、中医预防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晋隋) 如果说从远古至春秋是中医预防学的萌芽时期,那么大约从战国、秦汉直到隋代则是中医预防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促进了中医预防事业的向前发展。人们从单纯地针对自然界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预防,逐步发展到对生物体从生理、病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采取防病措施;从被动的防病逐步发展到主动的预防,且方法有了明显改进;不仅注重实践,并开始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分析防病机理。(一)关于预防思想:黄帝内经主要产生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其中有关预防的论述构成了该

5、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首篇上古天真论主要阐发了养生防病措施;次篇四季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不亦晚乎!” 仲景也把“治未病”者称为“上工 ”,充分强调防病的重要性。(二)关于瘟疫预防:在我国历代典籍中屡有瘟疫的记载,至汉代则更为翔实。由于瘟疫猖獗,给人们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当时的医家曾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在世界上首先作了详细的描述;对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载“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 ;防止与病人接触及水源、饮食污染;采取隔离措施,以阻止疫病的传播。 晋书载云:

6、“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不得入宫”。这些均为有效的防疫措施。 (三)提倡除虫灭病:对于各种致病虫害,提倡及时杀灭。 周书秘奥营造宅经曾以中草药杀蛆;汉代巳用艾、硫磺、雄黄等药物熏蒸房屋和衣物,杀灭蚊蝇;神农本草经发现水银能“杀皮肤中虱, ”“雄黄杀毒虫、虱”,百部亦可“去虱”;诸病源候论 认识到“寸白虫”(绦虫)是因吃没有煮熟的牛肉所致,故强调必须煮沸杀之。 (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优美的环境和搞好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健康长寿的必备条件。汉代已有木制洒水车喷水除尘,这对于保持城市环境卫生有着重要意义;每于节日,宫府即差人打扫卫生,清

7、除垃圾。在汉代画像砖中,就有扫马粪、除虫等内容,出土的阿房宫下水道与汉代厕所模型等,均是历史的见证。我国人民用水沐浴的习惯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政府就规定大小官员与士兵必须 35 天清洗一次,并要求勤换衣服;注意饮食卫生更为重要, 金匮要略曾指出: “生果停宿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 ,如此判断食物能食与否,实是比较科学的。(五)开展健身防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健身运动与防病治病相结合的国家。远在氏族社会,人类就已经采用运动方式来防病健身。至战国、秦汉之际,健身运动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各种健身术相继产生。 庄子把健身术称为“导引”,并介绍了一些基本练习方法;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谓:“四肢才觉重滞,

8、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东汉末年, 华佗在前人导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导出了“五禽戏” ,用以健身防病,取得了显著效果。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吴普仿之, “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五禽戏的产生,使健身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隋时期,健身方法不仅形式多样,且养生健身专著相继产生,诸如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 、 导引养生图等,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六)尤重修身养性:由于社会交往的日趋频繁,因情志所致的疾病与日俱增。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调摄情志,以防止身心疾病。 养生论要求“清虚静泰”

9、、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只要做到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 (七)注意保养气精:晋隋前后,佛、道两教盛行,神仙、道士“应运而生”,炼丹、服食、神仙之术充斥于世。如在老庄著作和内经等中医经典中,反复强调应清心寡欲、节制房事,勿令肾精亏乏等见解,均有其重要防病意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此间的医家们亦十分重视脾胃的调养,如内经等著作中经常告诫应饮食有节、不可偏嗜、少食辛辣肥甘厚味。同时还根据脾肾理论而研制出许多丸药。服之以延年益寿,防老却病。 (八)重视天人相应: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体。古代医家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提出了

10、“天人相应 ”的观点。如老子、庄子、管子均主张应主动地与自然相适应,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管子五行 ) ;荀子更是强调人应改造自然、适应自然。此外,其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措施,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有关著作中亦有散在记载。由此可见,从战国至晋隋时期近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祖国预防学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二、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阶段(唐宋明清) 盛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中医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预防医学亦得到了高度重视;宋元至明清,战乱频繁,疫病流行,使得人们对于瘟疫的认识及防治有了深入研究。因此,我们说,唐宋至明清实际上是中医预防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其

11、中最为突出的又主要为如下四个方面。(一)预瘟疫对传染病学的重大贡献:数千年来,由于瘟疫(如天花、霍乱,鼠疫)的反复流行(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约 500 年间就有 367 次大的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秦汉前后,人们对此虽有一定认识,然预防经验实属甚少。直至唐宋,孙思邈的千金方对瘟疫的研讨才有了一定突破,防治经验才逐步丰富起来。而真正对瘟疫有较深入系统的认识,有较丰富防治措施,则主要是明清时期。发现瘟疫主要是由“口鼻而入”或相互接触所致;其性毒烈,不同于六淫;结合发病特点应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治疗当以清瘟败毒为主。发现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是由于食用不洁或腐败食物所致;皮肤传

12、染病是通过接触感染“虫毒 ”、 “风邪”所致;发现体质的强弱在预防疫病上的重要性。这些见解,对于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无疑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历史时期对疫病的预防,最常采用的有如下几种措施。1药物预防:千金要方中载有雄黄丸,这些药物既可燃烧,又可佩戴,还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恶病及时疫” 之功;景岳全书则用“福建茶饼”进行口腔消毒,以防病从口入;李时珍提出常食大蒜可预防疫痢、霍乱等病。2隔离预防:清代陈耕道在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 ”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清熊立品治疫全书亦告诫“温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 。 3

13、空气消毒: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谓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蒸煮消毒:对病人接触过的衣被等,李时珍提出应放于蒸笼中蒸或开水煮沸进行消毒,则“ 一家不染 ”。 5消灭虫害:积极消灭虫害,可切断传播媒介,防止疾病流行。如提倡消灭老鼠,杜绝后患。至于灭蚊、蝇、蛆、虱等虫害, 千金方 、 本草纲目诸书中均有较详记载。 6改进消毒: 据宋沈括忘怀录所载,唐宋时期就有专门淘井的人,并提出了修造能够澄滤、消毒及加盖保护的水井。清陈无择于石室秘录中指出:饮水消毒,可用“ 贯众一枚浸入水缸之内,加入白矾少许” 。(二) 人痘接种人工免

14、疫法的创造发明: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已记载用疯狗的脑子敷在被疯狗咬伤的局部创口上,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 射工病”,与现代医学的恙虫病、斑疹伤寒很相似,书中提到“若得此病毒,仍以为屑,渐服之” ,这一方法类似于现代应用疫苗的人工免疫法。据清初痘疹定论所云:宋真宗(公元 11 世纪)时,有峨嵋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王素接种人痘(痘乃痘疮,即天花) 。这是我国人痘接种术的最早记载。史料证明,16 世纪下半叶,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已经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清初张琰种痘新书载云:其祖上数代推行种痘术, “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人耳。 ”医宗金鉴 介绍了四种种痘法:(1)痘衣法 把

15、痘疮患者的内衣给接种的人穿上,以引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方法;(2)痘浆法 采取痘疮的泡浆,用棉花蘸塞于被接种者的鼻孔,以引起感染;(3)旱苗法 采取痘痂,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4)水苗法 采取痘痂调湿,用棉花蘸塞于鼻孔。早期的种痘术,所采用的是天花的痂或浆,叫做“时苗” 。这类疫苗危险性大,有时可造成一次人工接种的天花。我国人民在种痘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种痘方中主张用毒力减低的“熟苗” ,并提出在小儿身上连续接种以养苗。从而提高了种痘的有效率与安全性。我国人痘接种术不久即引起其他国家的注重和仿效。1652 年,名医龚廷贤的弟子戴曼公到日本时,曾带去了这种方法;

16、公元 1688 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京学习种痘;18 世纪 20 年代以后,人痘接种术传人土耳其、英国等地,它比英国柏克立的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的种牛痘预防天花至少要早 500 余年。由此可见,我国人痘接种法实不愧为世界人工免疫学的先驱。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就曾对人痘接种术倍加赞扬:“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三)劳动保护注意避免职业病的发生:早在隋唐时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劳动保护方面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云:“凡古井冢深坑阱中,多毒气,不可辄入,必须入者先下鸡鸭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入。 ”宋孔平仲所著谈苑中曾对水银中毒、煤气中毒、矽肺等职业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进行了较详的介绍;本草纲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