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77142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 必修一(中国史)主编人:南京一中 郭东辉 整合人:第十二中学 胡 斌1下列对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 B C D2.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文中的“制度”是指A礼仪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

2、,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4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5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2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

3、隋唐时期6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与此吻合的历史时期应是A秦朝初期 B秦朝末期 C西汉初期 D唐朝初期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秦简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学术观点 D 史记的记载8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秦朝统治者将郡

4、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A B C D9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

5、行制11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 “敇三、四出” ,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3说:“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 ”最终此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12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

6、了顺从性。 ”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开始的科举制1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14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15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

7、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A. B. C. D.16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官场的一些场景,他认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文官结成小集团。有学者认为,形成许多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多种“谊”存在,如“姻谊” “乡谊” “年谊”等。其中的“年谊”是指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种官员4C

8、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17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实施行省制度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内阁制 D增设军机处18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19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 B加强中央集权

9、C保证列侯利益 D笼络王侯人心20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B体现三省分权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 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2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宋代 君主专制的程度

10、高于唐代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2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秦简的记载 B史家的研究论文 C 史记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524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11、A B C D25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经历过君主制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6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 “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 B C D27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

12、的信息应是A分封制遭到破坏 B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28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29清朝咸丰皇帝继位后,封弟弟奕訢为恭亲王。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将帝位传给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而不传给身体健康、且有一定政治才能的弟弟奕訢,这种做法A遵循了宗法制的原则 B符合分封制的要求 C是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结果 D为了调和清廷内部斗争630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13、C郡县制 D礼乐制3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山东、山西 C湖南、湖北 D广东、广西32法国作家 Gordier 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 ”这说明 Gordier 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 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 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33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中文版是:“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两者比较,最易于产生分歧的问题是A谁来颁布 B谁来交费 C谁来征收 D谁来制定3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