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765168 上传时间:2020-0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工程)水利十一五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利“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中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五年。在中央、省、市、县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立足当地发展实际,积极申报项目,实施了水源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电农村电气化工程等建设,完成工程总投资2.6亿元,夯实发展基础,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一、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主体完工该工程是我县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也是列入全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水源工程之一。供水范围涉及8个乡镇1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直接关系着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该工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运行久远,渠道和机电设备严重

2、老化,实际年供水能力只有200余万方,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2007年以来,我县积极谋划,启动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该工程于2008年4月15日动工,总投资1056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磨河水源工程、小磨河泵站改造工程、输水渠道改造工程、35KV输电线路更新工程、供水延伸工程五大部分。历经近三年的攻坚克难,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9200万元,基本完成了控制性工程,大磨河泵站、小磨河泵站开机上水,10万方调蓄池蓄水运行,供水延伸工程已供水到村,35KV输电线路改造完成,输水渠道改造有序推进。通过改造,该工程年供水能力提高到了1340万方,为原供水能力的6倍之多,不仅稳定

3、解决了279个行政村、15.8万人、260个企业县直单位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且还可使我县有效摆脱工程性缺水的制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二、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饮水安全事关民生水利发展大事,“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20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38处,提水工程28处,引水工程47处,蓄水工程7处(其中旱井100眼)。完成投资4018万元。建成管理站15座1010平方米,调节池150座211万立方米,安装管道306条765公里,自来水入户180个村、3.5万户、7.5万人。解决了12个乡镇,215个行政村,238个自然村、98416人,超额完成了规划内9.6382万人的

4、目标。同时,县委、县政府还自加压力,自筹资金1300余万元,对省厅计划外,以前投资过但用水不方便的村庄2.09万人进行改善提高,截止目前,全县25万群众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初步达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山区供水稳定化,全县供水网络化。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是国务院和省政府围绕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彻底消除防汛隐患,改善民生条件,实施的实事工程。我县充分利用国家投资机遇,先后实施了6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投资3671万元。1、窄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窄相水库位于山西省陵川县西南10公里处的崇文镇西沟村,是一座以防洪、人畜吃水为主,

5、兼顾灌溉的小(1)型水利工程。该工程于2009年夏天实施,完成了大坝左、右岸挡水坝修建,溢流堰改建,加高培厚左坝肩浆砌石重力墩,库岸渗漏处理,右岸坝肩帷幕灌浆处理,放水洞维修改造,增设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等,完成投资422万元,并于2009年11月经省、市水利部门代表水利部进行了竣工验收。2、申庄、云谷图水库(中型)除险加固工程,申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04年9月由山西省发改委以晋发改设计发2004518号文批复初步设计,批复投资1507万元。该工程已完工,主要完成了主坝118.4米以上拆除重建,副坝加高培厚,溢洪道开挖、衬砌,新建跨溢洪道交通桥,输水洞维修延长,大坝防浪墙,管理房改建及大坝观测

6、工程等工程。云谷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该工程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主要实施了大坝加高培厚,溢洪道改建,增设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管理房建设,完成投资422万元。以上两项工程将于今年12月进行竣工验收。3、浙水、台北、浙水三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这三座水库是我县人畜饮水的水源工程,存在坝体渗漏、溢洪设施不完备等病险隐患,为了加强水源调节,保障全县22万人的饮安全,今年全部开工进行工程除险加固,主要建设内容为坝体加高加固、帷幕灌浆防渗、溢流堰改造、增设消能设施,总投资1292万元。现在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预计今年完成主体工程,明年进行扫尾并组织验收。4、梧桐水库防汛应急处理工程。梧桐水库位于西河底镇吕

7、家河村上游,水库不大但安全隐患重重,就象悬着一颗定时炸弹。为了消除防汛隐患,应急处理工程于2009年10月开工建设,今年夏天竣工,主要完成上库溢洪道泄洪管铺设、护村防洪墙建设,下库溢洪道泄槽段开挖及涵洞浆砌,大坝排水棱体和坝面整修,完成投资130万元。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上台阶在县委建设“生态大县”的指导下,积极申报项目,被水利部列入了2008-2012年全国水保生态重点县建设,加快了我县生态建设步伐,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果得到明显改善。一是水保初治面积治理情况。目前共完成初治面积13.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9万亩,水保造林6.7万亩,种草1.1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共完成资金1496

8、万元。二是民营水保大户情况。扶持民营水保大户85 户,完成治理面积2.93万亩,其中:梯田4861亩,水保林21513亩,经济林2798亩,种草210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4处。完成投资672.5万元,扶持61.6万元。三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到目前共完成七峪、西沟、炉家和太和5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水保综合治理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维修淤地坝2座,新建谷坊8座,整修梯田6420亩,新增水保林24615亩,种植经果林630亩,封禁治理28335亩,完成田间道路14公里,完成投资1200万元。五、节水灌溉开局良好我县是一个工程性缺水县,历来人蓄饮水都是十分困难,很少有农业灌溉习惯

9、。“十一五”期间,我县立足农业调产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以农业节水为重点,加快了农田灌溉建设步伐。主要在建设小型机电灌站5处,发展机电灌溉面积500亩;小型自流灌区18处,发展自流灌溉面积2000亩;发展节水面积1500 亩,其中:杨村园区500亩,凤凰节水园区500亩,小召节水灌区200亩,潞城节水灌区100亩,义门灌区200亩。六、水电建设顺利开展“十一五”期间,我县政府立足县情、水情,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农村水电为“三农”服务的方向,以中央对农村电气化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上下联动求发展,进一步加强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水电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电源工程建设。主要完成了东双脑水电站更新改

10、造和双底电站工程建设。东双脑水电站改造于2009年11月正式开工实施,完成了2台水轮发电机组及配套电气设备的更新,4台机组的综合自动化的设备安装,35千伏变电站设施改造以及厂房、厂区及生活区维修和硬化,完成投资485万元。双底电站工程建设。完成了浆砌石枢纽大坝、厂房工程、及附属工程,完成投资485万元。二是电网工程建成了古郊变电站,该工程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变电站主控室、配电室、生活区、附属设施等建筑工程,安装35KV进线间隔一回,主变12000KVA一台,10KV出线四回、相应控制保护等电气设备的购置安装,已投入使用,完成投资501万元。七、防汛抗旱成绩斐然我县上一个灾害多发县,

11、为了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在这五年中,我县积极加大防汛抗旱能力建设,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 制定和完善了各类预案。出台了全县防汛抗旱预案,健全了了防、撤、抢体系,完善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做到了领导力度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汛前检查到位、防汛预案落实到位、防汛物资储备到位、工程措施到位,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依托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科学调度,先后成功地战胜了2008年冬至2009年春、2009年冬至2010年春历史罕见的旱灾,打赢了今年局部暴雨频发、灾害频现的防汛抢险工作,把洪涝旱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为全县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

12、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局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和武警总队表彰为先进集体,今年抗旱服务队又被省防汛指挥部推荐受国家防总、人社部和总政治部表彰。2、农村供水体系建设。在饮水安全工程的过程中,结合小泉小水不稳定、解决饮水困难不彻底的实际,把饮水安全和预防干旱相结合,县政府千方百计配套资金,以磨河、台北、浙水、塔水河四大集中供水工程为核心,把人口居住集中的村庄全部纳入集中供水范围,积极延伸供水管网,形成了相互对接、覆盖全县的供水网络,供水到村、到户。成立了以农村服务农村供水为主要任务的农村供水总站,下设10余个分站,负责县城和平城以外的所有农村供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供水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抗旱拉

13、水送到村的历史,实现了管道输水供到户的跨越。3、成立了防汛抗旱应急分队。依托抗旱服务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在近年来工程施工中锻炼出来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通过申请和审核,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防汛抗旱应急分队,配套发电机、水泵等必要的防汛抢险设备,在近二年的防汛抗旱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八、水产养殖亮点凸显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渔业发展最快的一个五年,期间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利用东部山区丰富的冷水资源,保证了渔业的稳定发展,成为东部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朝阳产业。一是虹鳟鱼试养成功。2006年省渔业局专家通过调查,认为我县的冷泉水适合冷泉水养殖,并推荐试养虹鳟鱼,当年新建一亩鱼塘,购买鱼苗养

14、殖取得成功,且市场销量和经济效益可观,为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二是政府财力支持。为推动农民致富,县里出台了利息补贴政策,只要是发展产业生产,贷款利息由县财政补贴,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到目前全县养殖面积达到400亩,新建流水养殖池15亩,水产总量达到250多吨。三是加强了渔政执法力度,通过组织养殖户进行培训和检查督促,渔业生产秩序进一步好转,全县没有养殖户使用违禁药品,水产品经省水产检测中心检测全部合格。同时加大了水产品市场检查,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我县,确保了水产品市场安全和群众的身心健康。九、水政执法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了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规范了水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统一明确项目的审批程序和要求,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积极推行水行政政务公开。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工作,规范了取水许可申请和审批程序。加强了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加大对违法水事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加强了对非法采砂的打击力度,仅2009-2010年针对马圪当非法采砂与鳟鱼养殖的矛盾,对非法采砂予以强行制止,对河道采砂进行了整体规划,做到了采砂、养殖的双赢,确保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