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9762708 上传时间:2020-01-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针二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应用(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针 二孔 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技术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 短暂 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 称为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neuralgia 常于40岁后起病 女性相对较多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为骤然发生的剧烈疼痛 但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 发作时患者常紧按患侧面部或用力擦面部减轻疼痛 可致局部皮肤粗糙 眉毛脱落 有的在发作时不断做咀嚼动作 严重着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 所以又称 痛性抽搐 每次发作仅数秒钟至1 2分钟即骤然停止 间歇期正常 发作可由1日数次至1分钟多次 发作呈周期性 持续数周 数月或更长 可自行缓解

2、病程初期发作较少 间歇期较长 随病程进展 间歇期逐渐缩短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疼痛常自一侧的上颌支 第二支 或下颌支 第三支 开始 随病程进展可影响其他分支 临床上 患者面部某个区域可能特别敏感 易触发疼痛 如上下唇 鼻翼外侧 舌侧缘等 这些区域称之为 触发点 或扳机点 此外 在三叉神经的皮下分支穿出骨孔处 常有压痛点 发作期间面部的机械刺激 如说话 进食 洗脸 刷牙 打哈欠 甚至微风拂面皆可诱发疼痛 三叉神经痛的病理研究及发病机制 病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理研究相对较少 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节细胞浆中出现空泡 轴突不规则增生 肥厚 扭曲或消失 髓鞘明显增厚 瓦解 多数纤维有节段性脱髓鞘改变

3、 发病机制 可能由于多种致病因素 使半月神经节的感觉根和运动支发生脱髓鞘改变 脱失髓鞘的轴突与相邻纤维间发生短路 因此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入中枢 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也可经短路称为传入冲动 达到一定的总和而激发半月神经节内的神经元产生疼痛 三叉神经痛 第三支 的诊断标准 1 面颊部的阵发性疼痛 持续几秒至几分钟 2 疼痛至少有下列特点中4项 A 疼痛沿三叉神经第三支散布 B 特征为突发 剧烈 尖锐 浅表 刀割样或烧灼样 C 疼痛剧烈 D 从扳机点触发 或因某些日常活动诱发 如吃饭 谈话 洗脸或刷牙等 E 发作结束后 病人完全无症状 3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4 扳机点受到非有害刺激可诱发

4、疼痛 5 病史 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可排除导致面部疼痛的其他原因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浊毒与三叉神经痛 浊毒之邪泛指体内一切秽浊之邪 凡风寒暑湿燥火 久聚不散 体内痰 淤 水 血 气久郁不解 均可化浊 浊聚成毒 而成浊毒 浊毒之邪 留居体内 变生多病 浊 最初包括两层含义 浊气 浊阴 浊气相对于清气而言 浊阴则指体内消化 代谢的产物 如二便 痰饮等 丹溪心法 中载有 浊主湿热 有痰 有虚 之说 至汉朝 许多医家认为浊邪即湿邪 现代医家大多认为 浊邪是与湿邪相类的狭义病邪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狭义的浊为机体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湿聚成浊 湿为浊之源 浊为湿之甚 比较而言 湿邪致病清

5、而浅 治疗较易 浊邪致病深而重 病情复杂 且易于转化 广义的浊泛指体内一切秽浊当除之物 如气浊 血浊 痰浊等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毒 最初指毒草 说文解字 曰 毒 厚也 害人之草 又谓毒者 害人也 金匮要略心典 中载 毒 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今人亦有邪盛谓毒的观点 毒在医学中有多种含义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指非时之气 杂气 山岚瘴气等峻烈易传染之外感邪气 指药物或药物的峻烈之性 指病证 如疮毒 痈毒 湿毒 温毒等 指一些特殊的致病因素 如漆毒 水毒 沥青毒等 同样毒亦有内外之别 外毒系指外感之毒 如 疫毒 温毒 等 内毒系有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阴阳失调等诸内因而生的毒邪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6、三叉神经痛主要风痰瘀毒阻滞经络 气血运气不畅 清窍被扰所致 不通则痛 浊毒之邪在其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风毒之邪侵入经络 气机不畅 邪不得散 血不得行 津不得布 津血停留 化生痰浊瘀血 日久痰浊 邪毒相互搏结 浊以毒为用 毒以浊为体 浊毒内壅 经络阻滞为病 复因外感风邪或肝风内动而诱发面风痛 反复日久 可耗伤脏腑气血津液 电针 二孔 治疗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疗法介绍 自80年代起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很多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 西医主要采用药物如卡马西平等止痛药 酒精封闭 电凝 手术等方法治疗 虽有一定疗效 但副作用较大 中医用药繁杂 即使就针灸而论 多为传统取穴方法 地仓 颊车

7、 效果不理想 经过反复摸索探讨及临床试验 根据三叉神经第三支的神经走形 即三叉神经第三支的下齿槽神经 经下颌孔入下颌管 并由颏孔浅出的特点的入点 下颌孔 出点 颏孔 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神经 达到止痛或缓解疼痛的目的 经临床试验 治愈率30 37 显效率49 63 有效率17 78 无效率2 22 二孔 疗法应用推广的前景 本疗法操作简单 有规范化的诊断 治疗及操作技术 疗程短 见效快 费用少 无副作用 患者易于接受 所以有利于本技术推广应用 而且本技术适用范围较广 实用性强 尤其适用于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 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详细操作步骤 腧穴定位 二孔 即解剖学的颏孔 下颌孔颏孔 长

8、春二号穴位 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第1 2磨牙间的下方 下颌骨体上 下缘中点的稍上方 即鼻翼下方引一条水平线 以下颌尖为中点作水平线的平行线 在口角旁向这两条线作垂线 垂线的下三分之一就是颏孔的进针点 相当于地仓穴向下垂直线与承浆穴水平连线的交点处 详细操作步骤 下颌孔 长春一号穴位 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面 在口角与耳根作一连线 在同侧的眉梢 丝竹空 向这条连线作垂线 垂线的延长线与下颌骨内侧缘的交点就是下颌孔的进针点 也就是下颌骨角前1 0cm处 按之有凹陷 凹陷的内侧面便是下颌孔的进针点 二孔 解剖定位图解 二孔 解剖定位图解 下颌体居于下颌骨的中央 呈马蹄形 其上缘有容纳下颌牙根的牙槽 体的

9、外侧面左右各有一孔 称颏孔 二孔 解剖定位图解 下颌孔位于下颌支内面的中央 由此孔通入下颌管 此管贯穿骨质 开口于颏孔 管内有分布于下颌牙的神经核血管通过 二孔 的体表定位图解 操作方法 1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2 用75 酒精常规消毒局部 3 颏孔进针时针尖朝向下颌角方向 采用平刺法刺入0 8 1 0寸 下颌孔进针时针尖沿下颌骨体内侧面向上直刺1 2 1 5寸 4 病人有酸胀麻木 或沿神经走行方向触电样放射感 5 医者针下有沉涩 紧滞如入槽缝感 6 每日一次 每次留针30分钟 7 留针期间链接G 6805 1型治疗仪 用低频连续波型 连续开关调至8 9 输出开关调至1 0 2 0 使面部肌肉

10、有抽动麻木感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 关键技术环节 1 颏孔进针时针尖朝下颌角方向 采用平刺法刺入0 8 1 0寸 下颌孔进针时针尖沿下颌骨体内侧面向上直刺1 2 1 5寸 2 针刺部位要准确 针刺点要到位 病人有酸胀麻木 或沿神经走行方向触电样放射感 3 医者针下有沉涩 紧滞如入槽缝感 4 留针期间链接G 6805 1型治疗仪 用低频连续波型 连续开关调至8 9 输出开关调至1 0 2 0 使面部肌肉有抽动麻木感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 5 因孔内有神经 血管通过 所以不能提插 不能捻转 电针 二孔 疗法原理概述 三叉神经第三支 下颌神经的下齿槽神经经下颌孔入下颌管由颏孔浅出 根据这

11、一解剖学特点 电针下颌孔 颏孔能够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神经干 加速神经的兴奋向抑制过程转变 从而达到止痛或缓解疼痛的目的 又因下颌孔 颏孔为阳明经走行之处 正如古人所云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因此针刺 二孔 符合中医理论 方法可行 疗效确定 西医药物治疗概况 一般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中枢或者周围神经的一种癫痫样放电 临床上采用抗癫痫药治疗 卡马西平或者奥卡西平和拉莫三嗪等药物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 其次为巴氯芬 抗癫痫药对80 以上的患者有效 西医药物治疗概况 代表药物 卡马西平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 其起始剂量为100mg d 分2次口服 以后每次增加0 1g 直至有效 最大剂量每日

12、不超过1 0 1 2g 当以600mg d的剂量服用一周后 若症状仍无缓解 每日剂量可增加至800mg 持续一周 最高不超过1200mg d 且有研究显示剂量再大也不能产生更好的疗效 主要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 眩晕 嗜睡 皮疹 共济失调 白细胞减少 再障等 故在治疗初期 尤其是第一个月内 应定期检查血象 西医药物治疗概况 奥卡西平结构上与卡马西平相似 有研究显示 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的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 但副作用少于卡马西平 因此奥卡西平可替代卡马西平 西医药物治疗概况 尽管西药药物治疗 如卡马西平等 仍然是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 但此类药物用量个体差异大 用药剂量增减不规

13、律且副作用比较突出 不适宜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服用 西医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概况 三叉神经末梢的局麻药反复阻滞 神经阻滞疗法使用临床上常用浓度的局麻药进行三叉神经末梢阻滞 不会损害正常的感觉且可以长期镇痛 是侵袭性最小 安全的治疗方法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可首选试用 本法的局限性 虽然本法侵袭性小 安全 但是多次穿刺有可能发生神经损伤 皮下出血 当反复阻滞效果不佳或持续时间较短时 应考虑其它治疗方法 反复阻滞10次左右后疼痛消失 难以区分是治疗有效还是自愈 患者不同 其效果是否显著 有效持续时间的长短也会有很大差别 所以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有的患者还可能无效 血管减压术 有研究

14、发现 92 5 的患者存在血管压迫神经根 目前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脑桥旁微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敏感区而发病 故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 MVD 至今仍广为应用 手术方法是在患者耳后头皮切长约4 5cm的长切口 然后在颅骨上打1个2 3cm左右的小洞 再在显微镜引导下进入桥小脑角后 仔细分离开压迫神经根的微血管直至根部 以解除压迫 并在该血管段与受害神经段之间垫上1小块如明胶海绵 埃弗伦海绵 涤纶片 Sundt夹或肌肉等将两者分开 血管减压术 血管减压术的潜在风险尽管MVD已比较成熟 但条件不具备时勉强开展会导致疗效下降 并发症增加 甚至发生严重

15、的神经损伤或致死性并发症 在死亡原因当中 最常见的是切断岩静脉导致小脑及脑干坏死 其次为小脑内出血或后颅窝的硬膜下血肿 并且造成神经脱髓鞘病变的原因尚不能完全由血管压迫这种单一因素解释 因为 尸检材料证实约50 的人三叉神经根附近有动脉血管经过 但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却很低 MVD术后仍约有20 30 的病人疼痛不能完全缓解 或者又复发 多发性硬化与三叉神经痛具有明确的相关性 多发性硬化的病人中 三叉神经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传统中药疗法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祖国医学认为 三叉神经痛是由于经络受风毒侵入而凝滞不行或由于气血淤滞阻塞经络而致面部疼痛 治疗方法应以理气 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为原

16、则 如 芍药甘草汤加味 以养血活血 祛风止痛之功为主 药用芍药 甘草缓急止痛 细辛散寒止痛 川芎活血止痛 升麻清胃火引药上行 蔓荆子祛风止痛 临床总有效率95 6 芎芷白附汤 以川芎 白芷 柴胡活血通络 分司太阳 阳明 少阳 白附子祛风化痰 全蝎 蜈蚣 僵蚕解痉止痛 当归活血化瘀 细辛化痰通络止痛 荆芥 防风 薄荷祛风散火 引药上行 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祛风 散火 化痰 通瘀之功 使邪去而气和 经络通而痛止 临床总有效率91 7 传统中药疗法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愈风通络汤 由天麻 防风 荆芥穗 怀菊花四药合力去除诸风之头痛 全蝎 蜈蚣 夜交藤除风通络 镇痛止痛 川芎 白芷 细辛驱散风邪 活血止痛 白芍 甘草缓急止痛 具祛风通络之功 临床总有效率95 芎蝎汤 具有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 方中重用川芎上达头目治疗头风 红花活血化瘀 丹参活血祛瘀 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止痛 白芷 防风 细辛祛风止痛 全蝎 僵蚕 蜈蚣搜风通络 总有效率达96 5 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由于起效慢 易复发的缺点 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针灸疗法的治疗现状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