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734461 上传时间:2020-01-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章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伦理指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则,经济指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活动,都是名词性的专指概念。与此比较,美则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

2、正面。以此为背景,人对现实的审美评价引人爱这个世界,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持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历史看,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对礼乐的崇尚和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诗教、礼教和乐教则构成了国民教育的主干。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

3、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

4、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式“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扣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徳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且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

5、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所谓以美储善或以美导善,最终生成的仍是一种以审美作为标识的道德形象。或者说,美与德的关系,在中国古典关学中可以表述为首先以美育德、继之以德成美的连续性过程。(摘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美涉及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具有超功利性,它不同于名词性的专指概念“伦理”和“经济”。B.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美善相济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美与善是混融的、一

6、体的,密不可分的。C.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的差异性在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D. 中国传统儒学认为,美对善具有生成和涵养作用,它既是人性向善的内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美与善的关系是二次生成的连续关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阐析美的内涵,旨在强调审美与道德的区别,为下文论述张本。B. 第二段中用诗经的例子,论述诗、礼、乐既属于美学又属于伦理学。C. 第三段引用孔子对武韶的不同评价,论述中国文化中美与德之间存在差异。D. 第四段指出中国古典美学中美与德的关系就是以英育德、以德成美,点明了中心。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却影响了“美善相济”这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B. 中国社会早期的乐己具审美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天地人神高度和谐的至善至美境界。C. “尽美矣,未尽善也”启示我们不要被外表的美迷惑,还要关注内心的善。D. “说谎君子温润如玉”正好说明了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答案】1. C 2. A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

8、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美涉及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错,原文为“美则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趋于正面”; B项,“密不可分”错,原文为“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D项,“美与善的关系是二次生成的连续关系”曲解文意,原文“美与德的关系,在中国古典关学中可以表述为首先以美育德、继之以德成美的连续性过程”,“美”与“德”是连续性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9、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区别”概括不全面,阐析“美”的概念,旨在强调审美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为后文的论述提供理论参照。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10、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达到了天地人神高度和谐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太绝对,原文只是说“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11、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

12、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

13、(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风云初记(节选)孙犁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 “庆山

14、回来了,现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 “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嚎啕大哭一场。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从河

15、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牴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限。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佐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

16、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的哭着。“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吧,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的正好。在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