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729795 上传时间:2020-01-2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6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药品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药鉴定复(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答:(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不

2、断提高。当社会分工越出了国界,就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经济的孤立性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向着国际化生产和交换的方向发展。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积极后果: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

3、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发的利益.消极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会不断增大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贸易的全

4、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它的全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发展得更快。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结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第三矛盾的普遍

5、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答:(1)作用: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

6、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发财致富。(2)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3)表现形式: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人类认识每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真理: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辩证否定观.(1)辨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

8、。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否定之否定规律。答:(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

9、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

10、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长期跳跃式增长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重,还可能在发展中有失误、走弯路。(3)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长期的探索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4)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资

11、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建立起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5)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答:(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是相对于个人而言

12、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

13、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

14、而是正确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

15、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答:(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2)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3)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答:(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