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724776 上传时间:2020-01-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4)(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完卷10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40题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答题卡上)1.“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 制度与明朝一脉相承B. 承袭了满洲文化的传统C. 满洲贵族也重视农耕经济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2、“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可知,明清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农耕经济,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统治阶级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没有强调制度与明朝一脉相承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清朝统治阶级也重视农耕经济,“天子亲耕缘于周礼”可知,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农耕经济,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清朝统治阶级重视农耕,没有体现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2.下图是康熙帝命宫廷画师画的两幅图,据此判断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男耕女织C. 铁犁牛耕D. 刀耕火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内容可知,材料中的图片分别是纺织的场景和牛耕的

3、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故B选项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图片分别是纺织和牛耕场景,铁犁牛耕没有完全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铁犁牛耕出现之前的耕作方式,材料没有体现该内容,故D选项错误。3.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A. 土地私有促进生产

4、发展B. 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 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可知是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故答案为B选项。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的促进作用,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排除。4.据史料记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反映了当时A. 农耕经济衰退B. 坊市制度崩溃C. 土地兼并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政府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实

5、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土地兼并现象,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耕经济是发展的,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自耕农衰退,不是整个农耕经济衰退,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有田产主户的信息,没有体现坊市制度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宋代出现占有田产的民户只有20%,其余的大多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D选项错误。5.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

6、远播西域地区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6.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

7、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交通方式的变革B. 土地制度的调整C. 货币制度的改变D. 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7.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8、因是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8.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

9、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9.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

10、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 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史实。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明代到清代,大商人的资本规模呈现增长扩大的趋势,说明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选项正确;大商人资本规模增大与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联系,但要说中国古代大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符合史实,因为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加强,而不是放弃重农抑商政

11、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商人资本规模扩大的趋势,并且D选项中的“开始”一词过于绝对,故D选项错误。10.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A. 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B.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C. 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D. 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清代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晋商的发展繁荣形成跨地区的商业系统,日升昌票号的出现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故选择D选项;票号属于旧式的金融机构,不能代表近代的金融业,故排

12、除A选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选项;票号本就属于旧式的信用机构,并不能摆脱传统的商业汇兑模式,故排除C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明白“票号”是否属于新式金融机构和了解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11.1897年创设的商务印书馆,最初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印刷各种商业、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等,所以称为“商务”。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 商业得到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认可B.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C. 商战意识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D.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商务印书馆,最初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印刷各种商业、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等”可

13、知,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得到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认可,才会出现印书馆主要印刷各种商业和商界的文件和账簿的现象,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务印书馆主要印刷各种商业和商界的文件,没有体现商战意识,更没有体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选项错误;19世纪末,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广大内陆地区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故D选项说法有误。12.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

14、,论件给资,这种现象说明福州地区A. 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B. 农村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普及C. 初步实现区域经济分工D. 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福州的开放为通商口岸,推动国内市场的扩大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西方发动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西方工业文明已经逐渐传入中国,而不是这时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以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的机坊为例,无法得出农村资本主义经济已经

15、普及,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经济,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福州开放为通商口岸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无法得出初步实现区域经济分工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13.1907年,张謇在祟明建成大生分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特权。据此可知A. 大生纱厂将迎来“短暂春天”B. 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C.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D. 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答案】B【解析】据材料“1907年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纺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大生集团企图垄断经营,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大生集团存在潜在危机,故B选项正确;“短暂春天”是在一战时期,不是1907年,故A选项错误;民族工业困境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张謇投身实业热情高涨,故D选项错误。故选B。14.一位学者指出,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