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709985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5.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探究课课件 人民版(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探究课 一 视角1历史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体制 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 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想控制等方式 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 皇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 直至废除丞相 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 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考题1 2015 课标全国 25 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郡太守 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

2、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 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所以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故排除C项 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答案A 视角2主流价值观 共圆公平正义梦 追求公平 公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也是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构建公平 正义社会的需求 高考特别重视对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命题考查 主要从科举制的特点 演变及影响角度 理解认识科举制度的发展演

3、变阶段及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综合认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天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惩治腐败 建立公平 清正 廉洁的社会 考题2 2016 课标全国 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 A项说法过于绝对 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 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 故B项错误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并不排除世家子弟 故C项错误 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 科

4、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 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 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 故D项正确 答案D 视角3社会热点 聚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 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是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 考题3 2016 课标全国 27 明初废行省 地方分设三司 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 司法 军事 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 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

5、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 各自为政 权力分散 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权力相对集中 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 运转不灵的弊端 提高了办事效率 故选B 不论哪种方式 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排除A 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 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 排除C 明朝时 地方权力分散 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 排除D 答案B 视角4史学素养 史料的分类 1 按表现形式分 文献史料 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 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物件 与

6、口述史料 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 按资料价值分 第一手史料 原始史料 即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 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 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第二手史料 经过后人转述 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 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3 其他史料分类 分为有意史料 官方组织编写 与无意史料 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 文件及私人日记等 正史 官方记载 与 野史 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 等 考题4 2013 课标全国 24 司马迁著 史记 时 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 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 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 他从文献中 择其言尤雅者

7、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 史记 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把握史料的内涵和分类 传说属于口传史料 口传史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它是重要的史料形式 在文字发明以前 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答案B 押题1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的历史印记1 2017 广东惠州调研 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 宋 郑 齐 鲁 陈 蔡 吴 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 A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B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C 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D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

8、放 解析 宋 郑 齐 鲁 陈 蔡 吴 秦 都是西周的封国 与秦灭六国 远古部落标志和百家争鸣无关 选择B项符合题意 B 押题2制度创新 古代监察体制2 2017 湖南永州模拟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 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 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 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 可察尚书省 隋 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 还 分察尚书六司 纠其过失 及知太府司农出纳 可见古代中国 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 形成了 以卑察尊 以小制大 的监察制度 解析题干有监察官员 但材料未涉及 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故A项错误 官秩仅六百

9、石 秩仅千石 官仅七品 与 位高 不符 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 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故C项错误 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 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 官仅七品的察院长 可察尚书省 等 与 以卑察尊 相符 故D项正确 答案D 押题3古代政治智慧 古代政治中的权力制衡3 2016 四川乐山一诊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 从决策机制看 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 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 决议的基础之上 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 汉武帝的内外朝制B 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 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 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解析汉武帝的内朝主要是秉承皇帝的旨意作出决策 外朝执行 故A项错误 唐朝三省分权中

10、中书草拟 门下审核 尚书执行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集体讨论 决策 故B项正确 内阁制中的阁臣听命于皇帝 故C项错误 清朝的军机处 跪受笔录 对皇帝负责 故D项错误 答案B 押题4主流价值观 追求社会公正公平4 2016 四川成都一诊 北朝时 州郡察举士子 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 品级较低的官服 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 唐朝时规定 应试之士子 不得假以公服 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 及第者故有 白衣公卿 一品白衫 的称呼 这反映出唐代 A 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B 只重衣冠不重人 的官场陋习依旧C 士子入仕前景更为黯淡D 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题干未体现出纺织技术进步 故A项错误 题干未

11、体现出 只重衣冠不重人 的官场陋习 故B项错误 题干中士人衣着的改变并不能说明其入仕前景黯淡 故C项错误 题干中提到北朝时期与唐代时期应试之士子的服装有所不同 这与唐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关 故D项正确 答案D 押题5社会热点 反腐倡廉古亦有之5 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 不管公款私款 即刻遭到御史弹劾 重则罢官免职 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老规矩是 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解析宋代明确规范并约束官员行为习惯的影响是解题的题

12、眼所在 横征暴敛 严密反腐 君主有效控制臣属 等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明确得出 故选D项 答案D 押题6现象与本质 清代皇位继承制的演变6 2016 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一诊 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皇位的继承采取的是贵族推举制 后来康熙继承汉人的制度采取嫡长子继承和预立太子的做法 雍正则实行 秘密建储制度 这种变化的实质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C 促进了封建化的过程D 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 解析B项中 消除 过于绝对化 排除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主要体现为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 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皇位继承方式的转变 不能得出 解决了皇权

13、继承问题 的结论 且与材料中 变化的实质 不符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项 答案A 1 梁启超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 只有三回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 打破黄帝 尧 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第二回是 解读 周代以前的历史是没有民族的历史 只有部族的兴替 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建立了统一的政治 进而形成了文化的统一 精神的统一 一切地域性的东西都汇入民族文化的洪流中 因此 周初的革命 其意义绝不仅限于一个王朝 一种制度的建立 而在于它诞生了一个统一的人类文明 即所谓中原文明 以后的中国历史 从本质上说 只是这个统一文明实体的生长变化的历程 2 柳宗元 封建论

14、 秦有天下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宰 地方官 据天下之雄图 都六合之上游 摄制四海 运于掌握之内 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 竭其货贿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 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 天下相合 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 解读 柳宗元认为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也反映了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演变趋势 而秦的灭亡是由暴政引起的 不是郡县制的错误 因此柳宗元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历史的进步 3 斯塔夫里阿诺斯论科举制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一方面 这一制度

15、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 培育了顺从性 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入侵 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 1905年 它最终被废除 解读 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方面认为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另一方面 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4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评价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 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 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中国的专制主义 用自己的

16、锁链武装了自己 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 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解读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 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 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5 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 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 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 造成新的官僚政治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 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 开放 带 竞争 与明清之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迥然不同 第二帝国带扩张性 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评论 1 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个统一的帝国时期 各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第二帝国 与 第一帝国 相比 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结构 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实现了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的转变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 明清第三帝国的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表现在政治上废丞相 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