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故事之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故事之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故事之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作者:齐高雅摘要:新农村改造是各省市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各地加快农村与城镇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身份认同的界限逐步模糊。随着农村条件越来越好,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农民对于自身的身份认知也会不断发生改变。通过对城镇里居住的农民进行访谈,本文会展现一个农民到居民身份转变的故事。关键词:过去 现在 未来众所周知,农村通常都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医疗、教育、卫生水平低下,收入低,劳动力短缺,与城市差距巨大。因此,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平衡发展经济,新农村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此过程中,农民身份的认知的变化也存在着。为了了解这一变化,我对一位正在亲身经历着变化的农
2、民进行了访谈,充分感受当下农民的心理变化。这位大哥在填写调查问卷一、 过去,我是一个农民我所采访的这位主人公在城镇内居住,父母妻儿在乡下居住,他在城中做厨师,家中有几分土地,但都是父母在打理。他一个月的工资在 2000 元左右,土地的收入一年在 7000 到 8000 之内,一年的年收入在 3 万 5 千元左右。每年的消费支出在 2 万元左右。他进城务工已经有五六年了,在此之前,他在农村务农。自小遍跟随父母一同农作,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几乎每天都与父母一起在田地里劳作。他一家的收入都依靠着家中的几亩田地,家里的住房也是一处农家小院。家中也饲养了一些牲畜,比如;
3、鸡、鸭、鹅、猪、羊等,但都不是大规模的养殖,而是只养了一两只,闲暇时随便喂一喂。总而言之,过去的他的生活是典型的小农生活,他对于自己是农民这一身份也是坚信不疑的。二、 现在,我是一个农民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8 年 3 月 5 日,温家宝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 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 ”各地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推
4、进农村各方面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
5、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所谓“新农村”包括 5 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
6、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3 年,我所在的县市山东省邹城市开始进行新农村改造。改造从县市周边的乡镇开始,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集中建设新农村住宅小区,将原来的独门独院改造成节省空间的社区的形式,将节省下的土地另行规划。无疑改造过程中,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也会随着社区的建设完善起来,比如:公共交通,超市市场,公共教育等。这些转变也使得农村与城镇的差异逐步缩小。农村不再是落后、偏僻的代名
7、词,而是和城镇一体化的新的“小城镇” 。随着环境的改变,农民的心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农民到居民身份的转换的认知也会慢慢产生。这位主人公所在的乡镇太平镇率先进行了新房舍的改造。他家原来的村庄和其他相邻的村庄一起合并为一个住宅小区。这一举措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充分利用了空间,扩大了土地的使用。紧接着,他所在乡镇的公共交通也完善了起来,以往的客车通行改成了公交通行,使来往市区的时间缩短了很多,也使得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住上了相似的小区,出行分分钟就到市里,这些新改变使他感到自己与城区里的人们的距离大大拉近。而且,他在市里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务农不再是他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他逐渐对自己农民的身份产生质疑
8、,从心底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我还是一个农民么?三、 未来,我会是一位居民随着新农村改造的不断推进,未来几十年里周边乡镇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住房改变了,土地集中化了,交通方便了,生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也会慢慢缩小。近期,中央又出台新政策户籍改革政策,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该政策的目的就是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也就意味着,标志着农民与居民身份的二元户口制度推出历史舞台,在未来,农民将会变为居民。我访谈的主人公对于未来有着很长远的规划。他认为未来乡镇都将于市区合为一个大的城镇,因此,未来
9、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会得到很大的完善。他还认为,现在城镇里的服务设施也不是很完善,有些工作单位并没有替员工交保险。他认为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会很好,通过土地集中化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举措,农村的生活将会比城镇更加舒适、更加富裕。他很有自信的告诉我,他未来不会再是一位农民,而是和现在在城镇里居住的人一样,是一位居民。通过他的访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农村改造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环境,也改变了农村人的心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尊重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当生活条件与城镇居
10、民相差无几时,农民渴望摆脱掉自己头上代表着落后与贫穷的称号,希望对自己的身份有一次新的、客观的认同。然而,从访谈中,我了解到,改造之后,他原来的土地就没有使用权了,而是交还村委另行使用。他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土地,因此觉得无所谓。但是,一些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就因此失去了收入来源。虽然政府会给一些补贴或是另行安排,但是这种失去土地的现象是被动的,当因为工作、福利等因素,一些失地农民对自己新的身份产生认同时产生障碍,进而产生混乱时,会使得他们没有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就会造成社会问题,影响我国新农村改造的进程,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相矛盾的。英国“圈地运动”就使得大批农民破产进入城市,使农民遭受巨
11、大痛苦。我国农民工进城镇,是富余农民和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进城而不失去在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一旦他们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仍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在农村仍有其基本生活保障。对农民进城而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目前争论较多。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以权利平等为目标,以梯度赋权为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使农民群体在城市中定居成为他们自身理性选择的结果,使他们乐于成为居民,而不是被迫成为居民。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转移出来。因此,应当顺
12、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新农村改造,是对中国传统身份社会的挑战,势必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诸多障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改革任务,应当采取逐步推进的改革策略。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从制度和政策改革入手,立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为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解决居住、户籍和与户籍配套的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权利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安居乐业” ,也将更深层次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扩大内需。不仅要实现空间上的农村人口进城和解决就业问题,更应该实现身份上的彻底转变。要通过解决基本保障,实现流动型消费转为定居型消费,增加老百姓
13、在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有效提升真实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切实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四、 结束语一位农民对于自身过去、现在、未来的认知的变化,是从一个微小的方面反映了当下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农民身份的转换。如今,新农村改造的步伐正在加快,这一问题也愈发突出,我们期待有更多合理有效地政策出台,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广大的农民朋友们真正感受到安全感与看到未来的希望。参考文献:张同升,刘长岐.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城镇规划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2009(08)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3):75-76. 王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8(6):122-124. 韦璐 .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J. 魅力中国.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