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98439 上传时间:2020-01-2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9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学(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类社会的结构状况 社会的状况和体制的变化会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关系的状况,良性运行的社会结构是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具有复杂的结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这就是: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为生产力系统;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使生产力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构成生产关系体系;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的基础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政治法律观点、各门社会科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组成的庞

2、大的上层建筑系统。普列汉诺夫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结构作了更为具体的划分,提出了如下 5个层次: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把社会结构分解为3个或5个基本系统,是对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的划分。每个基本系统中都包括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更具体的组织和系统。同时,还有由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共同体,如氏族、部落、家庭、民族等等。这些人群共同体,不能简单地划入生产力、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中的任何一领域。象家庭和民

3、族这类人群共同体,既体现一定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又体现一定的心理的、思想的关系。此外,社会中还有与各基本领域相联系的各种社会现象,如教育、语言等。 把统一的社会机体分解为不同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只是对社会结构的一般考察,而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密切,社会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丰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只有将它摆在社会体系的整体联系中,才能确切地把握它。 社会发展首先,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孔德将社会学研究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社会发展研究属于孔德所说的社

4、会动力学。其次,社会发展是前进的和上升的过程,即社会发展既是一种从落后走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前进性和上升性是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这两个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相互区别的基本标志。2、预算软约束 以“市场转型”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必须研究社会和经济及其与国家的关系,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对市场转型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逻辑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代表人物科尔奈通过对匈牙利的研究提出“预算软约束”与“短缺经济论”。(他认为短缺经济是计划经济的核心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厂商面对的预算约束是“软性”的,厂商的生存与增长不

5、依赖于它的财政状况。)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政府常常要追加投资或者贷款,并提供财政补贴,这种现象被科尔奈称为“预算软约束”。 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将扭曲企业的微观行为,导致企业资金配置和经营的低效率。 他对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有外生和内生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将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归咎于各种外生原因,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父爱主义,国家追求就业目标或领导人获取政治上的支持。 第二种解释将预算软约束视为内生的现象,起因于时间非一致性问题,即对于一个未完工的无效率投资项目,政府或贷款者有积极性追加投资,因为追加投资的边际收益可能大于项目废弃产生的边际成本。短缺经济产生原因: 科尔奈认为,在社会主

6、义制度下,由于预算较为宽松,并没有压力迫使厂商有效使用投资,相反,倒是有一些因素常常刺激厂商无效地使用其资源和投资,如中央对扩大规模和提高产出的鼓励往往会促使社会主义工厂的经营者绞尽脑汁地去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投资,这种一味地追求资源和投资规模却又无视资源使用与投资效益的企业行为必然在整个经济中导致周期性的经济短缺。 科尔奈指出:去集权化、和谐增长、价格均衡改革都无法根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周期性经济短缺,消除短缺经济的根本途径在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而硬化预算约束。 以“经济短缺”和“软预算约束”为核心概念,科尔奈为解释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综合模式。3、功利主义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理性

7、化。社会观念层面的理性化使人类从神秘主义的主宰下醒悟过来迈向科学的殿堂,从德性至上的束缚中逃离出来追求现实的功利,从对血缘和人情的崇尚中解脱出来建立契约关系,从等级的层层压制下摆脱出来实现广泛的平等。科学、功利、契约、平等成为理性化的重要内容。 从德性至上到功利诉求,功利主义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功利主义包含三个基本信念:第一,后果论原则。只能根据行动的后果去评判行动的对与错,其他一切都无关紧要。道德上正确的行动就是具有最佳后果的行动。第二,快乐主义原则。在评估后果的好坏时,唯一重要的依据是后果所导致的幸福与不幸的数量。于是道德上的行动就是那些导致幸福与不幸之最大顺差的行动。第三,平等主义原则。

8、在计算幸福与不幸的量时,没有任何人的幸福可被认为比其他任何人的幸福更重要,每个人的福利都同等重要。 功利主义的作用: 功利主义的原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营造一种彼此宽容的社会环境,它只要求对人的行动后果作正当与不正当的评价,而不追究行动的动机,更不要求人们具有与人格和生活习惯内在一致的美德。人们从中世纪截然分明的两类:善与恶的判断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宽容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世界体系理论 A、世界体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标志是美国沃勒斯坦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和欧洲世界欧洲的起源。B、这种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学术界继5

9、0、60年代现代化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理论和新方法,其影响遍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主要社会科学领域。 理论继承:沃勒斯坦吸收了社会学的“阶级系统”和“社会体系”的概念,同时继承了依附理论的“核心”和“边陲”的划分,并超越了两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把前两者糅合起来,推广到全球范围内的等级划分,把二等分的分法变为三等分的分法。将“核心”与“边陲关系”的形成解释为是世界内国际分工、贸易网络和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 创立世界体系理论的原因: (1)认为依附理论的划分方法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解释部分核心国家和边陲国家的兴衰起落现象;(2)不满当时各学科都以国家体系为研究对象,想开辟一个

10、崭新而独特的研究路径,即跨国界的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以世界体系内的运行机制为研究主题;(3)希望通过了解世界体系的本质、演进历程和运行机制,为建立一个美好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世界体系论的基本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世界体系为基本分析单位。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后日益扩展,“直至覆盖了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超然于世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勒斯坦常常用“世界体系”代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体系论的内容 (一)世界体系的含

11、义和分类 沃勒斯坦认为: 1、世界体系可分为:小型体系;世界体系。 小型体系也可称“部落社会”,这里包含着渔猎或农业部族,这些部族都有独立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它们现在已不复存在。世界体系可细分为:“帝国体系”和“全球经济体系”。前者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而后者则呈现政治体制多元化。 2、全球经济体系可再分为:以欧洲为轴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和“其他世界经济体系”。沃勒斯坦认为后者存在的时间很短,它们要么演变为帝国体系,要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现存唯一的世界体系现代世界体系,是以欧洲为轴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与机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型基

12、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的。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世界体系的结构,三个等级:1、核心的国家的国力最强,生产技术水平最高;边陲国家的国力最弱,生产技术水平最低;2、半边陲国家的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介于核心与边陲两者之间。核心国家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以农业为辅,生产

13、形式以雇工和佃农和自耕农居多;半边陲国家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和农业为主,生产形式以雇工和佃农居多;3、边陲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农矿业为主,生产形式则以奴隶和强迫劳动居多。 (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 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趋势。 周期性节律是世界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扩张收缩周期性循环。世界体系的长波每40-50年重复一次,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做准备。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 长期性趋势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广度和

14、深度上的不断扩展,在达到极限后最终将自行消亡。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过程都是这两种规律在该局部地区的综合反映,也是受其决定的结果。 (四)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首先,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极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 其次,国家对世界体系也有影响。一方面,国家是世界体系

15、的载体,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国家行为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微观布局。国家是参与者,它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剥削。 (五)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沃勒斯坦认为,产生于16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来也是一种特殊文明,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这种“特殊文明”通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被逐渐普遍化,并且在普遍化的过程中异化为一种维护“中心”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质就是实现中心国家文明模式的普遍化,最终导致世界性的文明冲突。 世界体系的弊端:世界体系的市场机制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农矿业等处级产品),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高科技耐用品)则价高利厚。这一不平等贸易机制导致的后果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边陲和边陲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和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核心国家,从而导致核心、半边陲与边陲之间已有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体系内各国所处的地位是可以变动的:沃勒斯坦认为,不论体系内各成员国地位如何变化,世界体系的三级差序格局,即核心、半边陲和边陲,是历久不衰、屹立不动的,在世界体系内,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