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19686730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种群和群落(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生物二轮知识点分类题复习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13福建高考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2)理清植物种群密

2、度取样调查的方法。(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解析】选D。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C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D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2.(2013福建高考T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选项实验内容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B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预实

3、验确定浓度范围C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两点:(1)减少误差是指采取上述措施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真实值。(2)多次观察、多次测量、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平行重复实验等都是减少偶然误差的常用措施。【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A、D项实验中是通过多次观察或多次计数减少偶然误差,故正确。B项,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减少无效的劳动量,但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更准确,故错误。C项,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实验中,如果调查的群体不够大,或没有做到

4、随机取样,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准确,故正确。3.(2013新课标全国卷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

5、初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标记数,所得数据应再除以调查面积。(2)应注意区分“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前者强调同一物种数量的变化,后者强调不同物种种类的变化。【解析】选C。本题以农场生态系统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种群密度、能量流动等知识。鹰以鼠为食,因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导致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降低,故A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100280/(2140)=100只/hm2,故B正确;群落丰富度由该群落中物种种类数的多少决定,故C错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而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的能量就越少,故D正确。4.(2013海南高考T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

6、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看有无土壤条件。(2)不同的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解析】选A。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A项,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7、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错误。B项,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故正确。C项,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故正确。D项,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故正确。5.(2013海南高考T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

8、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竞争关系中,竞争力弱的一方可能会消失。(2)捕食关系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A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故正确。B项,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

9、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故正确。C项,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故正确。D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错误。6.(2013江苏高考T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

10、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动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导致群落稳定性增加。(2)明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和环境接近平衡时,演替速度趋缓。【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演替。A项中,移栽植物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故错误。B项中,移栽植物为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等,会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故正确。C项中,自然演替情况下,如果环境适宜,边坡甲上能自然长出乔木,故错误。D项中,次生演替过程中,开始时演替速度往

11、往较快,随时间延长,群落和环境逐渐接近动态平衡,演替速度下降,故错误。7.(2013浙江高考T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1)影响出生率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而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决定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

12、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变化趋势。(2)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的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衰退型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选B。本题考查出生率计算以及性别比例、性成熟时间、年龄结构等对出生率的影响等相关内容。A项中,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故错误;B项中,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越接近该比例,出生率越高,故正确;C项中,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

13、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故错误;D项中,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故错误。二、非选择题8.(2013海南高考T29)(9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稳定性较低。(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解题指南】解

14、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并不一定相同。(2)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见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如蚜虫等需要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但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恢复力稳定性较低。(4)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等。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强

15、度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群落内各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答案:(1)样方标志重捕(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恢复力(4)垂直9.(8分)(2013山东高考T26)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只/m2。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 (填“”或“”)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点时收益最大。(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