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

上传人:思无****9 文档编号:119685047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篇一】车子如一叶扁舟轻快行驶在宽展的京藏高速上,耳边气流流水般往后涌。车里静悄悄的,我以为老父亲睡着了,通过后视镜一瞟,他正趴在车窗上往外看,兴趣盎然的样子,似在看一折子秦腔戏。父亲刚出院不久,劝他躺在后排休息,他却答非所问地说:“变化多大呀,多好,跑起来跟飞似的!”是啊,不光是父亲,我自己也对窗外的这条路,确切地说是对这条线充满了感情。我在这条线上已经跑了二十五年。那是我的亲情热线,一头连着单位,一头连着父母。1993年学校毕业,我被分配到宁夏石嘴山,老家在甘肃泾川,近六百公里距离,每年年节至少跑两趟。那些年,这段路是多么漫长。第一次去石嘴山,车子在

2、狭窄曲折的省道、国道上左拐右弯,最快四十多公里的时速,又正赶上沙尘暴,前面的能见度也就二三十米,路面上的细沙子鬼魅般飘飘忽忽的。大清早五点出发,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而从老家来石嘴山,必须先坐车到固原,住一宿再坐第二天的车子。有一次母亲和父亲来看我,我到车站去接,看见晕车的母亲瘫成了一摊泥和父亲把母亲架下车,母亲好几天才缓过劲儿,说以后恐怕再来不了了,晕得跟死过一次一样,有点畏路如虎的意思。后来有了妻子,回家的阵容扩大,两个人一起跑。那年大年初一,我们正在老家陪父母过年,妻子单位来电话,让火速回去。妻子单位性质特殊,不走不行,我们赶到车站,没车!不死心,就站在路边拦车,一辆农用车愿意带我

3、们,可不到固原人家就到家了,剩下的路怎么走呢?因为急切,我们稀里糊涂上了车,走一站算一站呗!开农用车的大哥是个菜贩,脑袋缩在军大衣里,嘴很溜,他说前面不远处有个收费站,如果能让收费站的人帮着找车,一找一个准。“不过那些家伙都牛得很!”临下车他又用干咧咧的固原腔说。在收费站下了车,我们向一个值班的中年人说了情况。那是个异常寒冷的傍晚,西北风在大地上呼啸着漫步,站在无遮无拦的公路上,家常的衣服根本不管用。很快我们都瑟瑟发抖,牙侉子发起了电报。“来来来”中年男人把我们领到一间休息室,屋子正中间有一个大铁炉子,温暖红润的火苗子舔裹着炉膛,火光从炉盖的缝隙里射出来,映在旁边的墙壁上。炉子上坐着一个铁壶,

4、噗噗冒着热气。男人找出两个纸杯,啥也没说就出去了。到底给找不找车呀?我们满心疑惑。妻子心大,说:“管他,收留了,他肯定会想办法!”屋子里太暖和了,各喝了一杯水,靠在椅子上等着,三等两等就睡着了。“醒醒!有车啦!”男人摇醒了我们。出门,见收费窗口前停着一辆大轿车。上车的时候,我们对他千恩万谢,他说:“直达的,保证不误事!”原来他不但帮我们找车,还找了一辆直达的舒服的车。“标准的西北男人,脸冷心好嘴笨!”妻子说。那个男人、那炉火让我们的心温暖了好长时间。等有了孩子,回家的队伍变成三个人。一次回家途中,到半山上走不动了,前面是车子,后面也是车子。原来是前面滑坡坍塌,正在抢修。车子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5、的野外停了十六七个小时,把带的吃的喝的都消化了。山路上,车子的示廓灯一盏接一盏呈S形盘绕着,像一条巨大的游动着的火蛇,蔚为壮观。山塬上昼夜温差大,天快亮的时候气温很低,我从一个浅梦中醒来,一边妻子趴在我的腿上,一边孩子钻在我的臂弯里。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一家人紧紧地挤成一堆。我像一只大鸟般簇拥和呵护着妻儿,身子一动也不敢动,怕惊醒他们!日子在一天天变好,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忽然有一天车站有了“快客”,走西安的,可以直达老家县城。到底怎么个快法不知道!坐上去才搞清,“快客”就是上高速,所有旅客几乎都是直达,除了少数几个大站,一般不停车。车子里配有音像设备,轮番播放电影,车子则顺着高速路的绿栏杆飞也似

6、的跑着。我第一次发现车子跑在高速公路上是那么俊逸、轻巧和灵动。车子走完京藏走福银,那么多高速公路都像计算准确、设计精湛的铁环,一环套一环,环环紧相连,六百公里居然没有一米是在高速之外。固原与平凉交界处历来山大沟深,著名的“三关口”就在那里。老公路有许多盘山路,七绕八绕的,著名的六盘山就是那么得名的。现在好了,一条条隧道像一条条巨龙,闪着银亮穿山越谷,距离缩短,也安全。太快了,真是太快了,不到六个小时就到家了。看着那些雨后春笋般快速长出来的宽阔、平坦、绵延的道路,看着那些高大、闪烁、幽深的隧道,忽然就感到了天地的博大。20XX年,老家的小县城通火车了,这让县城人欢庆不已,我也很高兴。回家又多了一

7、种选择,坐火车买卧铺,晚上从银川出发,第二天早晨天刚亮就能到县城。火车准时、干净、安全,在车上可以休息、阅读,还可以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回家成了一种享受。道路发展比我们想象的更快。银川至西安的高铁正在建设中;据说包头至银川的高铁也在建设中;还有银川到周边城市的高铁经济圈也在计划中。全程高铁,回家只需两个小时多一点,不久就会变为现实:临走前给开饭馆的表弟打个电话:“我马上回老家,准备几个硬菜,聚一聚!”然后坐高铁,一进门,酒菜刚刚上桌,真好!酒好,人好,日子真好!母亲后来又来过一次石嘴山,伺候妻子坐月子。当时坐的是快客,同样晕得一塌糊涂。因为这些距离,因为晕车,在我们快要回去的日子,在思念儿子孙

8、子的日子,母亲都会站在村头大槐树下的石碾子边,望着盼着!母亲把太多太多的思念撒在了这条儿子出去又回来的路上了。母亲去世九年了,如果母亲还在,我想带她坐卧铺汽车、坐卧铺火车现在回家,还有一种更惬意的走法,那就是自己驾车,六个多小时也就到了。驾车回家与坐车回家相比,要累一些,但能尽情饱览窗外的风景。也许你会说这一路能有啥看的,除了沙子就是黄土,其实不然。这一路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的风光,有古道黄河的曲折萦回,有封山育林后六盘山区的葳蕤蓬勃的森林草场。驾车还能感受到一种速度的动感,让人为这个时代心跳加速,这是车子的速度,是日子的速度,更是国家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篇二】在明丽的穿斗式彝族民居

9、院子里,老组长“啪”一下,打开了一座高大净水器的开关。他随手摸摸顶上的水桶,唇角浮现两撇微笑,像抚摸自己顶出息的儿子。然后,他又“溜达”到一具大家伙面前,也同样轻轻一摁,那大家伙就自动洗起衣物来。我知道老组长是故意展示给我看的,意思是说你看看,我们也跟你一样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我更看重的是老组长本身,是老组长与“水”的特殊联系。水像血液一样带动生命的运转,而老组长则是彝家山地地道道的弄水人,更是彝家山一部鲜活的历史书,内容是水,是生命之源。“咱家这宝贝可多啦!”老组长说。我看到,除刚才启动的洗衣机和净水器,还有一肚子热水的淋浴器,热热闹闹的电视机,还有沉稳的电磨和随时飞将起来的摩托车我正要夸奖

10、老组长的生活过得滋润,他却说:“这要感谢共产党,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多年以来,我下乡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一番发自彝族群众心底的真心话,他知道我是共产党员,这番话似乎是在表扬我,我心里暖暖的。幸福的人很可爱,感恩的人更可爱。看着老组长微弓的背影,眼角微张的鱼尾纹,我似乎又听到他那悠远的一声:弄水喽在还没有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之时,老组长这“弄水”之声传荡于莽莽彝山。彝家山人管很多事的实施叫“弄”,做饭叫“弄饭”,带小娃娃叫“弄娃娃”。弄水,包含找水、背水、疏通水管甚至玩水嬉水好一个“弄”字,在彝家山泉水一样鲜活起来,野花一样丰富起来。弄水是彝家山以前“弄”生活的根本,弄不好水,一切都是枉然。弄

11、水人是水管家,老组长经历从背水到堰沟引水期的喜人变化,也经历钢管引水到PVC管引水的深刻变迁,见证幸福从远及近的伟大成就。一说到水,一说弄水,老组长最有资格发言。彝家山地处高寒地带,水源紧缺,长期制约当地发展的步伐。老组长是原住民,本姓唐,大小也是个官儿,人们一直叫他唐组长,可是随着大家觉得在弄水吃水方面特别需要他之后,随着他一鼓作气为大家服务近二十年之后,“老组长”这个称呼就顺理成章地叫开了。老组长刚上任之际,也就是彝家山从万丈沟背水吃的时期,那股水源,也正是老组长带上精兵强将,用时近两月,经地毯式搜索而得。“弄水喽”那些日子每天天刚澄明,老组长就在寨子里稍高的地势上喊起来,他要带人去寻找水

12、源。天擦黑的时候,人们又会听到:弄水的回来喽起初五六天,人们就会第一时间跑去问情况。然而十来天过后,仍然没见“水的消息”,那两句关于弄水的高喊渐渐疲软,“储水”告竭的村民只好沿用“祖辈规矩”,一大早罐罐桶桶叮叮当当地去邻村弄水准确说是去“蹭水”。但邻村的水也不是很充足,免不了引发一些口角。有一次甚至动了武,两个小伙扭打在一起,鼻子打歪,衣服扯烂,劝架的女人们吓得惊叫。架是被劝下了,但自那以后,彝家山和邻村竟有三五年不曾来往。老组长从万丈沟终于传回“水的消息”,已是大家彻底忘了老组长弄水之后很久的事了。万丈沟的水源,远是远了点,但终归是自家的。人们无不感激老组长。“没有一点本事,咋当组长这个官儿

13、。”老组长找到水源的那刻,被邻居围在中间敬彝家泡水酒,三碗下肚后,他说了这样一句“大气”话儿,还把平时节省下来的带嘴香烟散了个精光,嘻嘻笑个不已,一面说:安逸,真安逸。这是彝家山人寻找水源、背水吃的“弄水”历史。进入90年代,又是另一番“弄水”景象,彝家山终于用上钢管。老组长带人从乡政府扛回三百多根铁家伙,每根钢管竟然也重五十来斤。那三百多根“命脉”在老组长的统一调度下,硬是在彝家山近一千人次劳力的肩膀上压上一层厚厚的茧,他们便称之为“水茧”。一个多月后,水!终于第一次自己流到农户的院子。那是深秋时节,彝家山已经很冷,人们头围自制的羊毛巾,身披自制的羊毛披毡,拿撬棍的拿撬棍,扛钢管的扛钢管,抡

14、老虎钳的抡老虎钳,女人和稍大的娃娃则挖土埋管。临近天黑,“启水”的时刻终于来临。老组长拼命大叫好几声:要启水喽,要启水喽。他叫大家都围拢来,纷纷围上那枚由老组长举在头顶、涂了红漆的歪嘴水龙头。老组长那双老虎钳一样的大手,在秋风中呈现略微的颤抖,缓缓伸向水龙头的“耳朵”。突然,一声近乎撕心裂肺的嗥叫响起:启!一股在期待中憋了近百年的山泉水喷射出来。人们第一次看到水以粗线条的形状灌向大地,老阿普们(彝语:指男性老人)睁圆沧桑的眼睛,死死盯住越喷射越有力的水柱,感觉是一场成真的水梦。几个调皮娃娃竟已挣脱母亲的手,径直冲到水柱下,仰起脖子人群终于突醒似的,随即扬起一阵经久的笑声,老组长更是大笑又大喊:

15、娃儿们,好好弄,给我好好弄水我突然被“笑声”惊醒,回过神来,听到老组长也接续着二十多年前的那场欢笑,他为那杯我捂在双手中的山顶老鹰茶续水,他说这是无污染生态的好东西,是彝家山目前打得极其响亮的一张产业名片,一再叫我尝尝。弄水的故事还在继续。彝家山自从铺设饮水钢管之后,也随之产生一个大心病,那就是“冰冻”。彝家山地处高寒,钢管冻结成了引水最大的敌人。老组长叫人抱了柴草,选个较远的地方,铺在埋设钢管的位置:你们给我狠狠烧!烧死那“冰冻”不赔钱!一会儿,寨子里传来好消息:水活了,水来了!人们纷纷说:老组长真是老组长,真神了。从那以后,钢管只要受了冰冻,老组长就会主动去弄水,而且用的是自家柴草。直到彝

16、家山享受易地搬迁,全部住到温和地带,使用PVC管。老鹰茶好喝,醒目醒脑,健脾健血。但再好的茶,都离不得水。离了水,离了滋养,人就糊涂,住不上好房子,过不上好日子。我自言自语似的说:水!真好!老组长看我一眼,埋下头喃喃说:还是党的政策好,没有改革开放,我说不定还是弄水人。这话又一次勾起我悠远而苍凉的回忆。我想,老组长已经那么老,怎能还让他千辛万苦地去弄水呢。我说:像那时候一样“弄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子子孙孙,千代万代都不可能再过那样的苦日子了。现在的“弄水”,是涵游福水。我说。老组长一下抬起头来看着我,而我正好看到他那间白的长长的睫毛,一闪一闪,扑弄着两汪温暖的水。【篇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产品极度匮乏,一些农村家庭为买食盐缺钱犯愁。缺盐吃曾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连续几天,菜的盐味越来越淡,我问母亲是放盐少了还是家里没盐了?母亲说:“马上没盐吃了,这菜还有一点盐味,再过两三天就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