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84069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是苏州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最为显著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努力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科技创新核心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成效明显,适应市场机制和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崇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支撑环境改善,创新型城市建设

2、良好开局;在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综合评价连年位列第一。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2.3%,2010年投入突破2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87%。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从2005年的6780件、3315件提高到2010年的7.7万件、4.6万件,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968家和79家,分别占全省的26%和61%;企业承担部、省科技项目能力增强,2010年争取上级科技经费7.58亿元,全市近80%的本土大中型企业

3、建立了研发机构。人才集聚优势日益凸显。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4.9万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645人,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位居前列。引进海外人才数累计超过5500人,纳入国家、省高层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数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提质增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值从2005年308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90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战略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1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近29%。科技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昆山阳澄湖科技创新区为代表,县区重点布局、梯度推进建设的一批科技创新园区;昆山高新区

4、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建成验收,中科院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建设进展顺利;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从3家增至22家,全市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企业院士工作站342家;引进内、外资研发机构分别达149家和357家;全市建有各类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48家,孵化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政府先后出台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政策、调整完善科技奖励政策、率先在省内推出科技金融结合政策,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显著改善,科技创新软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落实各类

5、科技政策为企业减免税收33.5亿元;全市聚集各类创业投资机构60余家,占全省的50%,管理风险资金规模达350亿元。总体看,“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五大类主要发展目标全部实现,为进一步引领转型升级和支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十一五”,苏州科技创新实践的基本经验是:发展思路上确立了“四项理念”,即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首要保障、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升级的第一方略。发展方针上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科技创新融入发展大局、坚持创新发展前瞻性部署、坚持科技资源整合和工作集成、坚持科技管理不断创新。发展路径上综合运用了“八项手段”,

6、即实施科技计划、落实科技政策、培育引进领军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工程、加大科技奖励力度、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科技服务业。“十一五”科技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原创性技术成果缺乏,创新资源支撑能力不足,发明专利占比偏低,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有待形成;产业结构价值地位亟待提升。制造业层次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利税率偏低,创新型科技企业占比偏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科技领军型人才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适应;创新创业支撑环境亟待优化。创新文化氛围亟待形成,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以企业

7、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二)“十二五”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 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进入增长放慢、模式调整、竞争加剧时期,依靠科技破解发展难题的任务更趋紧迫。 1.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突破作为走出危机、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代表世界新科技革命主要方向的前沿技术发展迅猛,交叉融合加快,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技全球化迅速拓展、人才竞争阶段提前、技术贸易措施成为主要非关税壁垒,已成为新形势下科技

8、发展的特点,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苏州,必须顺应形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全面提升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能力。 2. 科技创新面临转型升级重大挑战与机遇 苏州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人口密度、环境容量、土地开发强度等资源承载力都已接近上限,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渐衰退,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学习模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苏州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决定了必须把握机遇、超前谋划、高端布局,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

9、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3.建设创新型城市迎来科技发展新契机 苏州已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步入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城市发展转型,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必须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引领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再造发展新优势,构建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步入科学发展轨道。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

10、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结构双提升;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弘扬创新文化;围绕科技服务民生,加强科技资源开放统筹,促进科技惠民富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规划原则1.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支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基本建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前瞻布局,以纳米技术为苏州未来产业发展的先导技术,重点推进其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渗透,促进各项新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突破,成为苏州战略性

11、新兴产业重要标志,引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跨越。2.统筹布局,整体推进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十二五”科技规划总体目标,加强各级规划布局,强化市、县联动,积极构建既开放互联,又各具特色的创新区域群体;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目标,引领各级各类开发区推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二次创业”,实现开放优势与创新优势的有机结合,推进开发区向科技创新园区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境内外研发机构、大力集聚和发展创新研发类企业,形成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宏大技术研发群体;中心城区要大力发展各种新业态科技服务产业,形成与其它区域协调发展的自身特色。3.开放合作,市场导向发挥对外开放优势,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

12、,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工艺装备,着力引进世界知名大学、高水平研发机构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高端制造企业,强化苏州对国际创新资源的承接与融合能力,集成境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整体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坚持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发展,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产业技术政策导向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强产业布局和科技资源整合,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的有效推进机制。4.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将科技人才工作贯穿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强化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发挥人才团队的倍增效应,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

13、结构的优化。要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升级需求开展人才引进,鼓励和推进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重大研发机构、各类创业孵化机构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健全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完善和落实发挥人才作用的各项激励政策。(三)发展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效益高、创新辐射面广、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创新环境优越、创新人才荟集的科技创业首选城市,创新研发活跃、竞争优势突出的创新型企业云集之地,

14、创新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强劲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沃土,打造“创新苏州,创业天堂”的城市创新品牌;科技综合实力省内领先、全国先进,主要创新指标率先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为“三区三城”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其中企业投入的比例达到90%以上;进一步完善扶持和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新一轮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的专项行动;全市创业投资机构超过100家,管理资金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翻两番,超过2000亿元。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制定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

15、准100项以上,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程度和规模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达到80%以上,争取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工作机构数量位于全省前列;专利申请总量居全国前列,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550件以上,年授权发明专利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实现翻两番,超过5000件,国际PCT专利达到400件;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能力不断提升,项目数量和获得经费以高于20%的比例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对外技术依存度明显下降。产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超过20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左右;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拥有自主知

16、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38%;新兴产业初步显现特色,产值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翻两番,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增长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累计达到2000家,各级创新型企业超过1000家;全市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达10100亿元的行业骨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领军人才加速集聚“十二五”期间,新增包括、省双创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内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0名,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科技企业家,实现人才结构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协调。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推进各县、区均建立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形成创新研发产业集聚和新兴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十二五”期间,新建23个国家级重点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