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81454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33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设计)组织与传播(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筛选、组织与传播: 科技创新的信息新视角陈墀成著内 容 提 要20世纪下半叶,我们已经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旋律的新时代,科学技术信息质量的优劣、传输的速度快慢、应用的合理与否,对于科技创新速度、效率与质量起着“瓶颈”的制约作用。本书立足于信息指数增长与信息质量不对称的现实,对科技创新中信息传播、扩散的方式、路径及其意义进行多角度考察。本书的绪论梳理了科技创新与科技信息的相互关系,强调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现实结构、科技创新活动的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科技信息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第五章分析了当代信息增长的趋势、特点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第六

2、章分析了科技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传播手段三个重要因素;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探讨了强化科技信息的筛选、科学解读科技信息、完善科技信息组织以推动科技信息传播的一系列重要课题;第十章力图从科技信息传播的角度对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进行思考。在上述分析、探讨与思考中,分别结合有关内容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与措施。本书适合于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以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公众阅读。目 录第一章 序论第一节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第二节 信息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第三节 科技传播与信息共享第二章 科技创新的信息基础历史考察第一节

3、 古代科学成就的信息基础;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信息基础第三节 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信息基础第三章 科技创新中的信息功能第一节 科技传播与知识创新相互依存第二节 科学选题的信息基础第三节 科技传播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表现形式第四章 信息创新的社会分析第一节 科技传播为知识创新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二节 科技传播为知识创新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三节 科技传播为知识创新提供稳固的社会基础第五章 科技传播的基本要素第一节 信息传播者第二节 信息接受者第三节 信息传播渠道第六章:科技信息指数增长的特点第一节 科技信息的指数增长第二节 信息增长的不对称第三节 信息增长的负面效应第七章:信息筛选第一节 信息

4、筛选的学科准则第二节 筛选的简单化原则第三节 信息筛选的时效约束第八章:信息解读第一节 信息解读的能力第二节 怀疑、批判与信息继承第三节 信息解读中的协作第九章 信息组织的创新功能第一节 组织信息的特点第二节 信息组织的创新涵义第三节 信息组织的实践追求第十章 信息共享与科技创新第一节 信息鸿沟第二节 拓展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第三节 信息共享的社会追求参考文献后记第一章 绪 论科技创新、信息增长、科技传播等一直是各种媒介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表征着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提高科技传播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科技创新,我们将能够抓住科学时代出现的机遇,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跨进世界科

5、技强国之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一节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新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以科技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创新成为整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生产、技术、科学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已经从生产需要技术、技术呼唤科学,转变为从科学到技术到生产。科学不再是生产的奴隶,而成为生产的母亲,科技创新往往能够改变国家命运,推动社会面貌在众多方面发生根本改变,实验室里一个发明,就能创造一个新的产业,甚至能改变整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目的已经逐渐从

6、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转变为主要提高生存质量,解决人们的精神享受等其他需要,即使是在不发达国家,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这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整体科学技术实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然处于弱势的地位,不仅与超级科技强国美国、科技强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落后于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在全球处于第四梯队的位置。与此相对应,我国科技竞争力不强,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研究结果,2000年以来,我国在全球47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列一

7、直徘徊在30位左右。原始创新不足的已经成为需要整个科技界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发展。日本人完成的“世界级科学家国别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的报告序言认为,知识的创造与应用,必须培养并确保具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性科学奖能力的研究者,其称之为“世界级科学家”。三项分指标:国际性科学奖获得者人数,诺贝尔奖、鲁斯卡奖、菲尔兹数学奖、图灵奖等8个具有国际性权威的科学奖的497个获奖者中,中国1人获得1个奖项,其他7个是零;国际性科学院的外国人会员数,5个国际性科学院591位外国人会员,中国在其中3个有5位,其他2个是零;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的国别,20个科学

8、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一个中国人。 我们还有多少零,科技日报,2003年9月6日。中国的世界级科学家不仅比发达国家少之又少,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名列前茅。科技竞争力的落后状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称,改变科学技术的落后状态,我们面临着许多零的突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抛弃简单的跟踪与模仿,抛弃对国外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过度依赖,绷紧“自主创新”这根“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拉近与科技强国的差距,提高科技竞争能力,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国家兴,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强国共同经历的发展进程给予我们的启示。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技

9、社会功能日趋突显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能紧跟时代潮流的重要标尺,而科技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化的现时代,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离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源泉,这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应有之题和已有之义。知识经济、创新意

10、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与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在科技方面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其次,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核心。“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第 145页。重视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的共同战略,其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已经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核心、科技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对我国来说,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当前

11、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现实基础:(1)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来看,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成就不断涌现,科技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速度和效率提高较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起点过低等历史原因和遭受外部封闭等现实原因,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不强,以科技为基础的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在世界上仍处于第四等级的“发展中科技国家”的行列。改变科技落后状态,需要引进技术,更需要创新。上世纪80年代,我国耗资4000多亿,引进20多万个项目,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但是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90年代初,我国企业的技术构成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020%。世纪之初,作为技术引进典范的上海宝钢在西部

12、工程钢材招标中因价格高而败给了韩国公司,尽管胜负乃商业战场之常事,此事却足以引起我们对技术引进与科学技术创新的深刻思考: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无限循环的怪圈而难以跨越跨国公司的科技壁垒;只有加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打破循环的怪圈而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2)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长期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发展经济和摆脱贫困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并且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变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

13、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例如,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土地、水等资源的限制而难以通过外延式的扩张而形成经营规模效益,只有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式的发展才有出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技术,不仅为解决“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天大的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为农业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变树立了榜样。第三,科技创新是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在加入WTO背景下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逐渐开放的全球市场和逐渐向全球开放的国内市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

14、上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要充分认识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的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9月19日。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呈加速度上升,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主动,更谈不上真正平等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尖端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更是要立足于自主创新,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有发言权,才能站稳脚跟,在未来世界的科技领域内占

15、有一席之地。进入新世纪,世界的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所具有的巨大能量日益凸显出来。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作为时代竞争关键因素的态势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国都在大力加强科技领域的创新力度,为占得科技发展先机、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你追我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的科技部秘书长石定寰评价说,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收割期”,取得了以“神五”、“龙芯”、“水稻基因精细图”等为标志的群体性突破。群体性突破是我国几十年科技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还需要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为我

16、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知识信息的基础。勿庸置疑,科技创新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新的世纪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节 信息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信息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素材,人类认知能力通过与信息的结合,导致科技的创新。从信息运动角度看创新,创新成果是头脑中一些信息和另一些远离或隔阂的信息的恰当的接通,缺乏外部信息激励的闭门造车,哪怕最聪明的脑袋也成无源之水而难以创新。科技创新之信息本源从整体上看,最终来自于人类现实的自然界,从每个具体的创新过程来看,则离不开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他人的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