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680335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6.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 魏晋至隋唐 1 政治 1 南北朝时期 三省制 九品中正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唐朝 中央机构 三省六部制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唐太宗 2 经济 1 魏晋时期农耕技术 江南经济的开发 与土地制度 均田制 2 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经济重心的南移 3 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4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考纲解读 3 思想 1 道教 佛教冲击儒学 2 唐代的 三教合一 4 科技文化 1 唐代火药的应用 2 南北朝农书 齐民要术 3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 主干排查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1

2、中央机构的演变 1 魏晋 中央形成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三省体制 中书省 政事堂 2 地方行政区划3 监察制度 1 唐代演变为 三级制度 2 唐代后期 地方设置节度使 导致 局面 1 概况 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2 评价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防止官员贪污腐化 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道 州 县 藩镇割据 4 选官制度 1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含义 以 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弊端 不注重才能 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2 科举制 实施 隋朝创立 唐代完善 实质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中正 世家

3、大族 公平公正 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思想和科技文化 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 农业 1 生产工具 唐代出现 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 灌溉工具 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发明 3 土地制度 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 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曲辕犁 高转筒车 均田制 2 手工业 1 魏晋南北朝 出现 的炼钢技术 灌钢法 官营 南青北白 3 商业 俞大娘航船 行政 草市 洛阳 二 魏晋和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 思想 1 魏晋南北朝 佛教 道教广为传播 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 唐代中后期 韩愈和李翱提出了 的主张 反对佛教和道教 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复兴儒学 2

4、 科技 1 造纸术 公元8世纪 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之后传往欧洲 3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 药学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 千金方 阿拉伯 金刚经 3 文化 1 文学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李白 盛唐 以激情与浪漫著称 后称 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 唐帝国由盛转衰 凝重与沉郁的风格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 诗有 之誉 人有 诗圣 之名 诗仙 诗史 钟繇 楷书 草书 颜真卿 顾恺之 考点三选修部分1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3 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 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 评价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

5、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 唐太宗 选修4 1 地位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统治期间出现盛世 贞观之治 2 措施 制度调整 完善科举制 善于用人 重视农业生产 减轻徭役赋税 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 影响 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巧学妙拨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 相互牵制 皇权得以加强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运转 以图证史 察举制选官标准 孝廉 孝廉是 孝顺亲长 廉能正直 的意思 明朝 清朝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图解历史 选官制度的演变 图说历史 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取仕 为广大庶族地主 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6、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易错易误 牛耕不是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标志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事件是曲辕犁的发明 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 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易错易误 三教合一 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 道教 佛教思想盛行 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代出现了 三教合一 的局面 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只是三教融合 并存的特点 归纳总结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 佛 道盛行 冲击儒学 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 2 儒学地位不独尊 与佛道并存 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重生自己 最终发展为 三教合一 3 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 魏晋南北朝

7、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 隋唐统一 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知识拓展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 刚健清新 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 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 讽喻诗作大量涌现 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 晚唐时期 诗风凝重忧郁 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图解识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特别提醒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如实行均田制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等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有利于汉族 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主题一从 相权独揽 到 共议国事 汉至唐中

8、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汉 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 于是重用内朝尚书 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 魏世 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 南朝时 宋 齐 尚书 中书 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 依然是魏 晋以来的尚书 中书 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 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 则中书掌定旨出命 门下给事中掌封驳 尚书受而行之 古代的宰相权 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 国史大纲 史料二垂拱三年 或诬告 宰相 祎之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 祎之曰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 以为拒捍制使 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

9、祎之传 史料三然自汉以来 位号不同 而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 初 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 北宋 欧阳修等 新唐书 1 史料一为后人历史评论类文献史料 主要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由史料 重用内朝 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 由 魏 晋以来的尚书 中书 门下三省 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 由 已是正式的宰相 而非帝王之私属 得出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2 史料二为文献史料 主要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由史料二中 不经凤阁 中书省 鸾台 门下省 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中 中书 门下 的职能 3 史料三为历史文献史料 史料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

10、政 此宰相职也 说明了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共议国事 1 根据史料一 概括汉 魏晋 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答案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 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 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 答案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说明 唐世宰相 名尤不正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唐代宰相名称不同 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共议国事 分散了宰相权力 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 皇权加强 削弱了相权 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1 皇帝通过不断压抑 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11、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 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 架空外朝的同时 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 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 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二从 任人唯亲 到 选贤任能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研读 史料一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 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 科举 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

12、 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 中国制度史 史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 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史料一为后世历史文献 主要反映了科举制相对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 通过概括 前此选举 的弊端 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 2 史料二为后人史学评论性史料 注意史料中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

13、 史料信息 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机会均等 及 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体现了促进人才的流动 客观公平 激励人才等借鉴价值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并通过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 1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2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 根据史料二 概括科举制的 创新之处 答案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提供了 机会均等 的机制 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3 根据以上史料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

14、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 1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 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 选官制度的变化 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 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 既树立起中央权威 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 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主题三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 史料研读 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 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 自晋宋以来 视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

15、中原 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 东至宋 汴 西至岐州 夹路列店肆待客 酒馔丰溢 每店肆皆有驴 赁客秉 悠忽数十里 谓之驿驴 南诣荆 襄 北至太原 范阳 西至蜀川 凉府 皆有店肆 以供商旅 远适数千里 不持寸刃 通典 食货七 历代盛丧户口 史料三长安城实行严格的 坊 市 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史料四一个大都市的形成 总有其特定的原因 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 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 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 周围资源丰盛 物产富饶 经济基础雄厚 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 江淮的糟米 盐铁和各种货物

16、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 扬州散记 1 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 史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 中原地区战乱较多 导致农耕经济发展一度缓慢 孝文帝改革后 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 2 史料二为古代原始文献史料 主要反映了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广阔 商路畅通 商旅安全 次数频繁 数量较大等特点 3 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市坊分开 商业经营上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依然采取 抑商 政策 4 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 地理位置优越 物产丰饶 交通便利 1 根据史料一 二 三 概括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 1 魏晋时期 商业发展一度中断 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 2 隋唐时期 商业繁荣 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 坊市分离 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 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案唐代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经济发达 具有开放性 包容性 道路畅通 史论归纳 1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 市坊分开 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 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