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19673906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26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高考生物总复习汇编课时分层集训(二十六)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建议用时:45分钟)A组基础达标1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受伤的腰椎部位与右侧下肢的反射弧如下图所示,其中分别表示腰椎部神经中枢的背部侧和腹部侧,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ABCDC要保证反射的正常进行,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人体的传出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刺激右侧下肢有感觉,说明该病人受损伤的具体部位可能是腰椎部的神经中枢的腹部侧的神经中枢或图中的传

2、出神经。2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受刺激部位的电位变化是内正外负C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只能由一神经元的树突传向另一神 经元的细胞体、轴突D感知酸梅,形成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受刺激部位的电位变化是内正外负,B正确;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只能由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D错误。

3、3(2018潍坊市上学期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神经兴奋产生、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B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A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D错误。4(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B当兴奋传导到时,膜电

4、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的转运和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结构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A错:结构为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运出细胞提供能量。B错: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C错:神经递质经过时的运输方式是胞吐,不是主动运输。D对:结构膜电位的变化与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引起的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改变有关,故与膜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5下图甲、乙、丙是三个电流计,a点位于乙电流计两极的中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b处,电流计甲和乙的指针仍指向中央B刺激a处,三个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是甲和

5、丙C与兴奋在神经元上传导有关的物质主要有Na和KD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 体A刺激b处时,由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特点可知,兴奋无法传至甲、乙电流计所连的前一个神经元,因此前一个神经元不产生兴奋,即处于静息电位。乙电流计的指针仍指向中央,而甲电流计两极分别连接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侧,则其指针偏离中央,由此判断A错误。6(2018贵阳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可能仅由一个神经细胞来完成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C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D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

6、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B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一个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A正确;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并没有酶的附着,B错误;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C正确;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D正确。7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

7、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C错误;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8(2018潍坊市高三一模)机体稳态的调节离不开物质运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作为生物大分子都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密切相关C性激素在载体协助下进入靶细胞D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在机体内的运输都是定向的B神经递质是一类小分子物质,但大部分以胞吐的方式运输,A错误;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进入靶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错误;淋巴因子、激素等信息分子都是通过体液运输,流到全身(不

8、是定向运输),作用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D错误。9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来抵御寒冷。如图所示为寒冷刺激所引起反射弧的一部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图中还缺少的有_。(2)刺激图中的“A”处,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多,该过程不属于反射活动的理由是_。(3)刺激图中的“A”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但感受细胞却不能兴奋的理由是_。(4)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多,但不会持续增多,最终还是会稳定在正常水平,在此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_和_三种调节类型。(5)“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

9、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的体温以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情况是_。解析(1)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而图中只有感受器和传入神经。(2)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即反射弧完整和足够的刺激,图中有刺激,但反射弧不完整, 所以不能视为反射活动。(3)兴奋在突触位置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图中感受细胞膜为突触前膜。 (4)人处于寒冷中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神经体液调节、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5)“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

10、素受体的抗体,具有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可见“Graves氏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人,而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也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因此患者体温偏高,兴奋性偏强。答案(1)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反射弧不完整(3)兴奋在突触位置传递具有单向性,即从突触前膜(感受细胞膜)传递至突触后膜(意思对即可)(4)神经体液调节分级调节负反馈调节(5)体温偏高,兴奋性偏强10研究表明,分布于皮下神经纤维膜上的TRPV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人类有6种这类受体,其中TRPV1能被43 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的感

11、觉,并使身体产生逃离伤害源的应激反射。在身体受伤红肿处,因为存在痛觉信号的二级放大,即便是轻微的触摸或温水刺激也会感到疼痛,相关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TRPV受体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膜上,是一种最可能让_离子进入细胞的通道,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而痛觉是在_中形成。(2)图中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_。红肿处的细胞会分泌组织胺、前列腺素等物质,加上感觉神经元分泌的肽类神经递质,会使位于_(填序号)上的静默状态的TRPV活化,放大了痛觉效果;阿司匹林能_(填“促进”或“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具有能缓减疼痛的作用。(3)在图示神经细胞A和神经细胞B中添加某种药物,刺激M,发现R的指针只发生

12、了1次偏转,原因可能是药物_。解析(1)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应该是产生了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进入细胞经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包括痛觉在内的任何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2)图中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突触,TRPV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红肿处的细胞会分泌组织胺、前列腺素等物质,加上感觉神经元分泌的肽类神经递质,会使位于上的静默状态的TRPV活化,放大了痛觉效果;阿司匹林能缓减疼痛,故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3)在图示神经细胞A和神经细胞B中添加某种药物,刺激M,发现R的指针只发生了1次偏转,原因可能是兴奋只能传到电极M,而不能传到N,可能是药物阻止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或阻止了突触

13、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答案(1)Na大脑皮层(2)突触抑制(3)阻止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或阻止了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B组能力提升11(2018菏泽市高三检测)NO是迄今在体内发现的第一种气体神经递质,NO具有疏水性,可自由穿过细胞膜,但并未在突触后膜上发现相应的受体蛋白。NO能激活细胞内GC酶的活性,使GTP生成cGMP,从而抑制Na内流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心血管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NO可能作用于细胞内的受体B可用cGMP浓度近似反映体内的NO水平CNO与其他神经递质均以胞吐的方式释放DNO抑制Na内流有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兴奋性降低C突触后膜上没有发现相应的受体蛋白,但又能发挥信息传递功能,可能受体位于细胞内,A正确;NO能促进cGMP的产生,因此可用cGMP浓度近似反映体内的NO水平,B正确;NO是气体神经递质,可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C错误;NO抑制Na内流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因此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增加,D正确。12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