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665561 上传时间:2020-01-2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试题史试题 一 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大题本大题 3030 小题 小题 每小题每小题 2 2 分 分 共共 60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司马迁 史记太公自序 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 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 无 成势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 不为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 下列思想主张也 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B 民为贵

2、社稷次之 君为轻 C 治大国 若烹小鲜 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有能则举之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 司马迁评价的是道家的主张 C 项是指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 不要动辄 扰民 更不要乱折腾 也是道家主张 AB 属于儒家思想 D 属于墨家思想 与题干不符 排 除 ABD 综上所述 本题正确答案选 C 点睛 理解题干关键信息 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 情 不为物先 不为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 等可知道家主张 逐一分析选项可知答案 2 有一年 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 董仲舒起草了一篇 灾异之记 奏稿 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庙不合礼制 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

3、示 皇帝应该整顿吏治 杀一批 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 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 天人感应 D 君为臣纲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 火灾是上天的警示 皇帝应该杀不法大臣以谢天 这种做法充分体 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C 项正确 春秋大一统的概念由西汉董仲舒提供 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 实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是迎合皇帝心理的 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不符 排除 A 罢黜 2 百家 独尊儒术是指尊奉儒家 抑制其它学派的发展 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不符 排除 B 君 为臣纲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不符 排除 D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董

4、仲舒认为两处火灾是 天意 天 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 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 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3 当初 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 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 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 A 礼 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B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 君权神授适应了 大一统 的需要 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答案 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儒家以 礼 确定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刘邦借助儒家 的 礼 维护封建统治 稳定汉朝的政治秩序 故刘邦以 太牢大礼 祭拜孔子 古代帝王 进行祭祀时

5、 牛 羊 猪三牲齐全为 太牢 A 项正确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排除 B 为了加强君权 董仲舒宣扬 君 权神授 适应了汉武帝 大一统 的需要 排除 C 宋明理学使儒学信仰体系得以重建 稳 定了统治秩序 与材料不符 排除 D 4 江都 今扬州 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 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 引导刘非 任 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 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说主要是 A 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而民自富 我无欲 而民自朴 B 明主之国 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C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D

6、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创立新的儒学体系 他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 天子受命于天 人民和诸 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 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 天子受 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故选 C A 项主张 无为而治 是道家的学说 B 项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属于法家的学说 D 项 存天理 灭人欲 是北宋时 二程 的主张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新儒学 3 5 复旦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 博学之 审问之

7、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该思想家应该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 行之 是 中庸 中的一句比较经典的语录 它不是孔子的语录 传说是子思的话 中庸 是 礼记 中的一篇 它后来被朱熹列为 四书 之一 因此对于这句话来说影响很大的人 是朱熹 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其它选项都没有关系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 6 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谓理 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 中最有可能体现 理 有 科学 之含义的是 A 仁 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8、三纲五常 是道的价值内涵 C 通过 格物 获得知识 D 正君心 才能天下平 答案 C 解析 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 学习 考察等方法探究理 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 故 C 项正确 材料中朱子之所谓理 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BD 项体现的就是伦理道 德方面 而题目要求选的是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 故 ABD 项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要符合 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根据选项进行排查 7 宋儒朱熹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 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 源头活水 是 A 诚敬存之 B 读圣贤书 C 发明本心 D 端坐澄心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根据

9、材料可知 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以此暗 喻人要心灵澄明 就得认真读书 时时补充新知识 B 项正确 诚敬存之是 二程 的主张 4 与材料不符 排除 A 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思想 与材料不符 排除 C 端坐澄心是指使心安 静下来 去掉一切杂念 与材料主旨不符 排除 D 8 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 两位思想家关于 理 的认识和方法问题发 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你认为二人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 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C 探究获取 理 的途径方法问题 D 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 答案 C 解析 程朱理

10、学偏重于外在工夫 主张 格物致知 格物 接触事物 致知 获得知识 即通 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 主张 致良知 和 知 行合一 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 所以要努力加强道 德修养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去掉人欲 以恢复良知 因此正确选项为 C 9 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A 朱熹 王夫之 顾炎武 黄宗羲 B 程颐 朱熹 李贽 黄宗羲 C 王阳明 黄宗羲 董仲舒 顾炎武 D 王夫之 程颢 王阳明 顾炎武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 甲项表示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 这是人的本性

11、 即 致良知 此项 为王阳明的言论 乙项黄宗羲提出 工商皆本 此项为黄宗羲的言论 丙项表述的是 罢 黜百家 独尊儒术 和 大一统 的思想 提出这些思想的是董仲舒 丁项由顾炎武提出 综上所述 排除 ABD 本题正确答案为 C 5 10 顾炎武说 保国者 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 这一 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 这一思想被概括为妇孺皆知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思想 激 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B 项正确 材料思想并没有对

12、宋明理学进行批判 没有动摇宋明理 学的统治地位 排除 A 材料思想强调激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并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 排除 C 材料思想强调激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并不是推动民主革命思想的形 成 排除 D 11 宋代 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 从对立统一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原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 无论是北宋的 二程 还是南宋的朱熹还是陆王心学 都在试图并 努力从万物本源的角度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解释人间的伦理纲常 C 项正确 对立统一符 合春秋战国道家学说 与材料不符 排除 A

13、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与材料不 符 排除 B 人性论是先秦儒学的内容之一 不属于新的角度 排除 D 12 朱熹曾解释过 存灭理 灭人欲 论 饮食 天理也 山珍海味 人欲也 夫妻 天理 也 三妻四妾 人欲也 明代李贽主张 夫私者 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 则无心矣 由此可知 A 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的正常私欲 B 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C 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D 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 朱熹对 存灭理 灭人欲 的解释 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 夫妻和三妻四妾 6 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 朱熹肯定了

14、人的正常欲望 而李贽的言论同样肯定 了人的正常私欲 A 项正确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工商业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李贽反对僵化的理学教条 则对 存灭理 灭人欲 思想的大肆批判 但是题干并没有反映李 贽思想的背景 排除 B 李贽和朱熹都肯定了人的正常私欲 没有体现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 想的否定 排除 C 朱熹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 除此以外的欲望要抑制 而李贽肯定人的私欲 但不能反映李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排除 D 综上所述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3 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 中说 盖使朝廷之上 闾阎之细 民间百牲 渐摩濡染 莫 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

15、自为非是 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 或人民大众 有判断是非的权利 天下事不再是天子个人的事 是 天下人的事 故答案为 C 项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属于顾炎武的思想 排除 A 项 本题材料 没有强调君民关系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 排除 BD 项 点睛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天下为公的思想 与材料精神实质最为接近实 际上也就是对材料主题的概括提炼 故本题可通过对材料中的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天子之 所非未必非 等信息的分析得出 14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 多出

16、于 老农 之类生产者之手 医学科技多出于 老中医 之手或 祖传秘方 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 这说明我国 古代传统科技 A 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 缺乏创新和逻辑 C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 与农业息息相关 答案 A 解析 7 根据材料 多出于 老农 之类生产者之手 医学科技多出于 老中医 之手或祖传秘方 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 可知 古代中国科技多 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 A 项正确 材料强调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没有体 现缺乏创新和逻辑 排除 B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与材料强调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 结不符 排除 C 材料强调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没有体现与农业息息相关 排除 D 点睛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 多出于 老农 之类生产者之手 医学科技多出于 老中医 之 手或祖传秘方 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 切入 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15 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 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 的文化世俗化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