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65265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七讲、诗歌与战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七讲、诗歌捍卫和平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也是团结御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冲突,也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汇合成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代的战争,一般是在华夏不同民族之间发生;近代的战争,是华夏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侵。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曲折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沉的忧患意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的延续、丰富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古今诗歌一脉贯穿的重要精神传统。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战争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前面提到的秦风无衣就是有关战争的重要篇章,表达同仇敌忾的意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正如左传一再主张“以德绥戎” , “怀远以德”那样,诗经写战争,没有描写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铺排军容声威,注重文德教化。楚辞九歌国殇 ,则是一篇把战争写得非常惨烈的作品。国殇 1操吴戈兮被犀甲 2,车错毂兮短兵接 3。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 4,左骖殪兮右刃伤 5。霾两轮兮絷四马 6,援玉枹兮击鸣鼓 7。天时坠兮威灵怒 8,严杀尽兮弃原野 9。1国殇,为国而死,死于国事者。2吴戈,吴粤之剑,这里形容武器的精良。3 毂,车轴的两端。错,交错。短兵,刀剑。4 凌,侵犯。躐,践踏。此句谓敌军侵凌我方阵地,践躐我军行伍。5 左骖,车辕左边的马。殪,死。右刃伤,指右騑马被刃刺

3、伤。6 霾,一作“埋” ,车轮陷入泥土中。絷,绊住。四马,古代战车,四马拉一车。7 援,引,拿着。玉枹,镶嵌玉石的鼓槌。此句言我方军队愈加厉怒。8 坠,落。此句,王逸注:“言已战鬬,适遭天时,命当堕落,虽身死亡而威神怒健,不畏惮也。 ”9 严,悲壮。弃原野,死于战场,不获埋葬,成为无主之鬼,故曰“殇” 。2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1。带长剑兮挟秦弓 2,首身离兮心不惩 3。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5。1 平原,战场。忽,渺茫。2 “带长”句,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秦弓,秦地靠近戎狄,秦人善射, 所造弓箭强劲有力。3 惩,悔恨。4 诚,确实,实

4、在。凌,侵凌,侵犯。5 神以灵,犹“精神不朽” 。子,敬称这些战士。这是一首悼念阵亡沙场英灵的祭歌。上段描写这场我方失利的战争。敌方人数众多,势力强大,战争短兵相接,非常激烈,我方虽然处于劣势,但士兵依然英勇不屈,最终捐躯沙场。下段从士兵出征叙起,歌颂将士义无反顾、勇武刚烈的精神,表达诗人对这些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礼赞。此诗格调豪迈雄健,悲壮苍凉,昂扬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的一般作品风格不同。东汉末年,国家大乱,群雄割据纷争,天下攘攘,战争诗歌也掀起了一个高潮。特别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罗人才,天下归心,给当时的文士带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因此诗人多是昂扬勃发,意气振奋,诗歌多慷慨激昂,

5、挺立起飒爽俊健的精神主体。王粲离开西安,南依刘表时,心情很沉重, 七哀诗曰:“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然而归附曹操后,得到重用,先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职,精神也振作了许多。 从军诗曰:“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虽然有个人的愁闷,但是既然从戎,就应该把个人的私情抛弃一边。王粲另一首从军诗中说:“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神且武”者,就是指曹操,诗歌格调是刚健明快的,并没有多少惆怅。同时的曹植也是如此。他的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 ”斗志昂扬,神态飞扬,体现出建安文学梗概多气、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大唐王朝的建立,其强盛的国势,为边塞诗的昂扬奋迅构筑了政治基础;朝廷重视人才,开拓了除仕途之外,习武从戎入幕等多种晋升途径,激发了士人的政治热情,边塞生活也成为文士的向往。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或游历边疆塞漠,或入幕从戎,多少有过一些边塞生活经验,边塞征戍也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内容。从军行3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1,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2,风多杂鼔声。宁为百夫长 3,胜作一书生。1 牙璋,古代调遣军队时使用的兵符。 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凤阙,汉代长安城宫阙,代之京城。2 凋旗画,军旗上的

7、图画因为长期地经历风雪而褪色。3 百夫长,军中的低级军官,统率百人。据张鷟朝野佥载记述,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 ,叱骂这些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者无异。杨炯除了做过两任地方官外,主要是在长安、洛阳,与这些“麒麟楦”为伍,所以从军行末二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唱叹,是可以理解的。宁愿入伍从戎,哪怕做个小小的百夫长,也不愿意做刀笔吏,与这些人为伍。稍后祖咏望蓟门曰:“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王维也歌唱:“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其实,杨炯并没有到过边塞,诗中写的边塞景象,不过是拿一些常见

8、的字面组装在一起而已,但却有一种雄姿英发的气概流贯其间,骨气刚健明朗,在初唐宫体诗依然流行的时代里,显得尤具特色。初盛唐时期的诗人,把边塞视为建立功业,成就理想的所在。边塞和战争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什么痛苦和黯淡,而是充满奇异和瑰丽,是人生的舞台,是理想的召唤,很多诗人都表达了对边塞生活和投笔从戎的热切期盼。骆宾王从军行说:“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陈子昂感遇 (其三十四):“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 张说巡边在河北作:“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 ”在沙场建立功业,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是初盛唐诗人的共同愿望。的确,初盛唐时期朝廷,给与边将的待遇较为

9、优厚。张说幽州夜饮说:“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而且建立了军功以后,回到朝廷往往得到奖赏和提升。骆宾王夕次蒲类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这些都激发时人昂扬向上、奋发积极的豪迈情怀,让人想起王粲的“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的意气风发。大唐军队,可是威武之师,是去靖边绥寇的,与汉末乱世群雄逐鹿的危难时事可大不相同噢! 少年行4王维出身仕汉羽林郎 1,初随骠骑战渔阳 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1 仕汉,任汉朝官,唐人常采用以汉代唐手法,这里是指大唐官吏。羽林,羽林军,京城的禁卫军。2 骠骑,汉代将军的名号。西汉的霍去病曾授官骠骑大将军。渔阳,唐蓟州,今天津蓟县。汉代战争主要发生

10、在西北,初盛唐时期,主要是东部辽河流域一带。多么豪情万丈!这是初盛唐普遍的时代精神。这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支持着初盛唐一个个绥靖安边的行动,终于到唐玄宗的时候,迎来了唐王朝的空前强大。连唐玄宗李隆基也自豪的称说:“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然而,唐玄宗已经被大唐盛世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好大喜功的他,不仅奢靡荒淫起来,而且开始穷兵黩武,开拓边境,发起一些扩张性的战争。我们现在看天宝年间的一些战争诗歌,主题是多样的,既有建立功业的豪情,也有咏叹军队中的黑暗腐败,反映战争给人民安定生活造成的破坏。我们再看李白笔下的战争,既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其一)的豪情壮

11、志,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塞下曲其二)的忠心报主;也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其三)的悲戚期盼,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古风其十四)的惨烈血腥。李白写战争,受到了屈原国殇的影响,不惜对战争残酷场面作直接刻画,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在中国古代的战争诗中,直接写血腥屠戮场面,是不多的。军行李白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此诗一作王昌龄诗。然就风格而言,与李白为近。另一首战城南中有句曰:“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把战争之吞噬生命,写得非常得阴森可怕。边塞诗人高适,迎接边疆归

12、来的友人或送别人赴边疆写的诗歌,一般都是以鼓舞斗志,期许建功立业为主题,而当他自己置身于边塞时,则又是另一番5感受。早期的边塞诗,对士卒的生活充满同情,如我们熟悉的燕歌行中有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揭露了军队上层统帅的荒淫和军队内部苦乐悬殊的阶级对立。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赴哥舒翰幕中掌书记。金城北楼就写于此时。金城北楼 1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谢磻溪老 2,体道犹思塞上翁 3。为问边庭更何事 4,至今羌笛怨无穷。1 金城,唐郡名,故治在今甘肃兰州市。2 磻溪,在陕西宝鸡市附近,据说姜太公吕尚曾隐居于此。3 塞上翁,用

13、塞翁失马事。4 为问,若问。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752)秋,高适自长安赴陇右,登金城北楼赋此诗。此时高适刚刚入哥舒翰幕,思想还是积极的,但诗歌末二句抒写的却是戍卒无穷的愁怨。此诗三四两句的“若箭” 、 “如弓” ,取边塞物事作比;五六两句,用典故,取北方之事,都很巧妙。高适在哥舒翰幕中可能受到赏识,心情很舒畅, 塞下曲中高唱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但是不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文章曹植波澜阔”的高适,诗兴怎么也提不起来。边塞风光在岑参的笔下更有逼真细致的呈现。我们熟悉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读难忘,钩起对边塞风光的无

14、尽憧憬。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的苍茫神奇,对于生长于中原的读者来说也充满诱惑。岑参诗歌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充满激情和力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句:“虏起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但也有“双袖龙钟泪不干”离别的悲伤。而像李颀的“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等,都是对战争意义的怀疑,对战争破坏安定,埋葬生命,制造苦难等问题的质询。安史之乱以后的中晚唐,我们很难再读到“虽

15、死犹闻侠骨香”这样激越豪6迈的诗歌了。可以举出来的,如: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洲。请君暂上凌烟阁 1,若个书生万户侯 2。1 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开国功臣,贞观十七年(643)绘制长孙无忌、魏征等功臣图像于长安城凌烟阁上。后来,如德宗皇帝、郭子仪等立非凡之功者,也图形于凌烟阁。2 若个,哪个。此句是问:有哪个书生能够进封为万户侯呢?表现出尚武的精神。而中晚唐的战争诗的基本主题是侧重于战争的消极性、破坏性,突出战争的不合理性: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狐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已亥岁二首(之一)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国,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

16、一将成功万骨枯。此外还有刘湾出塞曲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等等,其实不论是盛世还是衰世,古人对待正义的战争都是义无反顾的,之所以出现这些抱怨,是由于军队内部的不平等、苦乐不同的巨大反差,消磨了士卒的斗志。这可能是当时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故而在诗歌中频频得到反映。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虚弱的朝代。在军事政策上,有惩于唐代的藩镇割据,而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政策,皇上亲收天下精兵以备宿卫,守内而虚外,具有实战能力的禁兵驻扎在京城,防止内乱,边疆的厢兵,都是一些给徒役杂凑而成,没有什么战斗力。因此无法抵御辽、西夏、金的入侵,打起仗来胜少败多,乃至皇帝都被人家捉了去,只剩下半壁江山。在宋代这种衰弱国势和政治背景下,一些诗人勃发出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或抒发沙场从戎、抗敌救国的7豪情;或批判朝廷的软弱妥协,讽刺主和派的卖国求荣;或同情背上沉重军费负担,受异族铁骑践踏的同胞。当然这三类情感又经常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