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9章

上传人:当*** 文档编号:119639975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9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9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9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9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9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逻辑教程第五版课后练习题标准答案详解最新完整版-第9章第九章第一节练习题答案一、1、违反同一律,混淆概念。把“经验主义”与“工作经验”、“生产经验”混为一谈。2、违反同一律,混淆概念。把“个人主义”与“个人利益”混为一谈。3、违反同一律,转移论题。二、汽车总厂工会,要举办新年画展,向三个分厂发出通知,征集参展的绘画作品。但总厂在通知中,使用了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新年画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具有不确定性。三个分厂看到通知,对“新年画展”这个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一分厂认为:新.年画.展是“展览新的年画”。二分厂认为:新年画展是“展览反映过年生活内容的绘画作品”。三分厂认为:新年画展是“

2、在新年期间举办的画展”,对题材、画种和作者都没有特殊要求。按总厂的原意:新年画展是在新年期间“举办本厂职工的业余绘画作品的展览。”在四个当事方中,你说的“新年画展”,和我说的“新年画展”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同一律要求:在同一个思维和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每一个概念必须具有确定性,即: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是确定的、相同的。概念没有确定性,人与人之间,就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写文章和对话,都不能使用内涵和外延不确定的概念。正因为总厂在通知中,使用了内涵和外延都不确定的概念(新年画展),违背了同一律,才引起了三个分厂的误读,造成了执行中的混乱。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行文和谈话中,都要尽量避免

3、使用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如果非用不可,也要对它的内涵或外延加以适当的说明。如果总厂在举办新年画展的通知中,对“新年画展”这个概念的内涵稍加说明,或者在通知中直接说:“我厂在新年期间举办本厂职工的业余绘画作品展览,请你们按照要求,组织好参展作品。”这样做,种种误会都可以避免了。三、内阁大学士责备他的儿子一无所成,很不成才。内阁大学士的论题是:你不成才。他的儿子回避了父亲的论题,提出了新的论题,说:我的父亲很成功。我的儿子也很成功。因此没有理由责备我不成才。他不说自己如何不好,只说父亲如何好,儿子如何好。很明显,儿子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四、鲁苏的这封信,在论述“文艺是有阶级性”这个论题时,违背

4、同一律,多次转移论题:他先把“文艺是有阶级性”这个论题,转移为“文艺是有思想性的”这个新论题;再把“文艺是有思想性的”这个论题,转移成“美术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是极其隐晦曲折的”这个论题,最后又转移成“同一种艺术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个论题。论题换来换去,一个论题也没有阐述清楚。所以说,保持论题的同一,是正确论证问题的前提;转移论题,是写好论说文的大忌。五、这种说法不对。这里混淆了两对概念:1、混淆了“被告”与“罪犯”这两个概念。在民事诉讼中,无论原告、被告,只要不涉及刑事犯罪,都不是罪犯。在刑事诉讼中,判决后被告不一定都有罪,不能把被告与罪犯划等号。所以为被告辩护,不等于是为罪犯辩

5、护。2、混淆了“为罪犯辩护”与“为犯罪行为辩护”这两个概念。罪犯,作为法律主体,也有他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为维护犯罪主体的合法权益辩护,并不是为他的犯罪行为辩护。犯罪行为,只能谴责和惩戒,不能辩护和纵容。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第九章第二节练习题答案 一、1、违背矛盾律。因为在这句话中,隐含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这篇作品是处女作。这篇作品不是处女作(因为是又发表)。这句话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为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2、违背矛盾律。这两句话,在描写事物的存在状态时互相矛盾。因为“彩霞满天”与“万里无云”自相矛盾: “彩霞满天”是满天都是云霞, “万里无云”是天上没有一点云彩(包括

6、云霞)。 因为“明月高悬”与“繁星缀满夜空”有矛盾: 明月高悬时,月明星稀 ,不可能繁星缀满夜空。 3、这句话隐含着下面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万里长城是人力修成的 万里长城是天然形成的 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为真,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4、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带着孩子就不是孤身一人。 5、自相矛盾。死难者都不是幸免者,幸免者都不是死难者。把幸免者说成是死难者之一,逻辑混乱。 6、不违背矛盾律。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做出不同断定,不违背矛盾律。(前者是对鸟的种类做出断定,后者是对鸟的数量做出断定 ,并不矛盾。)7、金代学者王虚君说:“有人问:写文章有格式可遵循吗?回答:没有。又问:真的没有格式

7、可遵循吗? 回答:有。那么,究竟有没有格式可遵循呢? 答曰:固定不变的格式没有,大体的套路是有的。” 以上回答不违背矛盾律。一会说,有格式可循;一会说,没有格式可循。从表面看,好像有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做出不同断定,是不违背矛盾律的。王虚君对写文章的不同方面做出不同断定,没有违背矛盾律。文章的“格式”有两种:一成不变的“格式”,当然没有。大体的“格式”和套路,当然有。对两种不同的“格式”,做出两种不同的断定,不违背矛盾律。8、今年元旦是今年的第一天,只要进入今年,就同时进入今年元旦。今年的工程,要在今年元旦之前完成,根本没有施工的任何时间,是绝对无法完成的。这句话

8、隐含着下面的逻辑矛盾:这个工程一定要在今年元旦之前完成。这个工程不可能在今年元旦之前完成。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为真,违背矛盾律。二、青年人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质的“万能溶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溶液都需要容器,而任何容器,都是不能被盛在它里面的溶液溶解的,否则它就无法存在。无数事实证明:盛放溶液的容器是不会被溶解的。既然万能溶液的容器,是不能被溶解的。那么,所谓的“万能溶液”也就不是万能的。因此这种万能溶液,是根本造不出来的。三、赵五的思维中,包含着逻辑矛盾:一方面他认为,泥儿捏的菩萨能吃肉,也就是说,他认为泥捏的菩萨具有人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泥捏的菩萨不会打架,也就是

9、说,他又认为泥捏的菩萨不具有人的活动能力。赵五一方面认为菩萨具有人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又认为菩萨不具有人的活动能力。自相矛盾。他的儿子抓住父亲认识中的矛盾进行反驳,赵五不能自圆其说,只能哑口无言。四、答案见教程。第九章第三节练习题答案一、1、不违背排中律。因为“这个菜不算淡”和“这个菜也不算咸”是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是互相矛盾的判断,排中律不适用。2、违背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因为“这个菜不算咸”与“也不算不咸”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3、违背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因为“有些精神产品可以成为商品”与“并非有些精神产品

10、可以成为商品”是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就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4、违背排中律。乙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不赞成,回避表态,犯了“未置可否”的逻辑错误。二、1、不违背排中律。“他可能十点以前来”与“他可能十点以后来”是互相反对的判断,排中律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按丙的说法,他可能十点来,既不是十点以前,也不是十点以后。2、违背排中律。“他可能十点以前来”与“他不可能十点以前来”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丙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3、违背排中律。“他必然会来”与“他可能不来”是互相矛盾的判断(见第五章第五节模态判断),丙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

11、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三、先把三哥说的话,变通一下。三哥说:杀的是四条腿的,这等于说:杀的不是两条腿的。再把大哥说的与三哥说的对比一下:大哥说:杀的是两条腿的。三哥说:杀的不是两条腿的。这两句话是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四弟说:三个哥哥只说了一句真话。这句真话,一定在上面两句话中。由此可以推断:二哥的话肯定是假话。二哥说:杀的不是兔子。根据排中律,可以推出:杀的肯定是兔子。四、梅梅说:是毛毛打的。毛毛说:不是我打的。以上两句话,是互相矛盾的判断。在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有一真一假。老爷爷说:六人中只有一个人说谎。这句谎话,一定是藏在上面两句话中。由此可以推论,其他人说的都

12、是真话:玲玲说:不是园园打的。芳芳说:不是我打的。冬冬说:我从来不打人。园园说:不是梅梅。再排除被打者自己,可以断定:打人的是毛毛。五、金盒上写:肖像在金盒中。 铅盒上写:肖像不在金盒中。以上两句话,是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既然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这句真话,一定是在上面两句话中。由此可知,银盒上写的是假话。那么,根据排中律可知,肖像就藏在银盒中。六、答案见教程。 第九章第四节练习题答案1、违背充足理由律,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 经常跑步是要摔断腿的 他经常跑步 所以他摔断了腿 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省略的大前提虚假,因此结论不可靠。2、违背充足理由律,犯

13、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 拥有很多书的人读书一定很多 他拥有很多书 所以他读书一定很多 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省略的大前提虚假,因此结论不可靠。3、违背充足理由律,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 凡工龄长的人工作能力都很强他工龄很长所以他工作能力很强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省略的大前提虚假,因此结论不可靠。4、违背充足理由律,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人的感觉房屋、山岳、江河都是客观事物所以房屋、山岳、江河都是人的感觉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省略的大前提虚假,因此结论不可靠。5、违背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共产党员是应遵守劳动纪律

14、的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应遵守劳动纪律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这个推理,是直言三段论的第一格,第一格的小前提应该是肯定判断,它的小前提是否定判断。由于推理形式错误,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说明:狭义地说:“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一般都是推理形式错误引起的。广义地说:前提虚假和推理形式错误所引起的逻辑错误,都可以叫“推不出”的逻辑错误。6、违背充足理由律,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学过语法修辞的人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他是学过语法修辞的人所以他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省略的大前提虚假,因此结论不可靠。7、不违背充足理由律。研究历史的人都懂得许多历史知识他是研究历史

15、的人所以他懂得许多历史知识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这个三段论,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是正确的8、违背充足理由律。研究历史的人都懂得许多历史知识他不是研究历史的人所以他不懂许多历史知识它的推理依据,是省略的直言三段论。这个三段论,推理形式错误,结论不可靠。9、违背充足理由律,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只要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那么它的推理形式也是正确的这个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都是真的所以这个演绎推理的推理形式是正确的它的推理依据,是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这个推理的大前提虚假,因此结论不可靠。10、违背充足理由律,犯了“理由虚假”和“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有关方面通过三个推理,认定王某是杀人犯,但这三个推理都是错误的:、凡扬言杀人的人都是杀人犯 王某扬言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