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38404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6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兴衰(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兴衰。 由儒家兴衰看社会状态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演变,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辉煌灿烂。各种学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空前盛世。儒家,道家,法家或各为其主或相互依存,占据两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从"礼"到"理"看儒家之兴衰周毅中国,一个让我们为之自豪的国家。她有着五千年光辉的历史,五千年古老的文明和五千年深邃的思想。在这几千年沧桑沉浮中,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曾有过百家争鸣的空前盛世,曾受过外来思想的猛烈冲击。但不管怎样,儒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2、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哲学的中流砥柱,为什么儒家会有如此深远之影响呢?究其原因,儒家有从"礼"到"理"的一套制定社会伦理道德,纲常等级的理论。可是为什么这个各家成就皆不及其项背,中国思想史的不沉之舟却又伴随封建王朝的瓦解而溃于一旦呢?我想答案或许也可以在"礼"到"理"的这一过程中找出。一、"礼"和"理"同统治者的关系 "礼",在古代思想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有着相当广泛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邹昌林在中国礼文化一书中的分法,将其以秦汉之际为界一分为二:秦汉以前的为古

3、礼,以后的为今礼。所谓古礼即"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这个说法是由孔子定的。照这个意义说,"礼"包括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等上层建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孔子面临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有着频繁的兼并战争,残酷的经济剥削和露骨的政治压迫的社会。所以孔子提出"克已复礼为仁"的理论纲领,他试图通过礼来维持社会秩序,调和阶级矛盾,以期建立一个如三皇时期的理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提出的"礼"并不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虽然,"礼"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

4、;正名"。而"正名"就确定了等级。之所以没有说它确定了阶级,是因为孔子不仅正了君臣之名,也正父子之名。而"等级和阶级不是同一的概念,我们反对阶级是因为它有剥削,等级则不然,等级是所有一切有组织的群体,所不能避免的"(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第4页作者金景芳)。再者儒家的治国思想是先"齐家"而后"治国"。因为"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可见儒家要求对待君主如对待父母。而我们不能说父母与子女间有阶级差别和剥削。而至于在这之后,它被用作了统治阶级的工具

5、,则是因为使用者的原因。同一种工具被不同的人使用,会有不同的用途这是一个不用赘述的简单道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礼"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就把它定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在这之后,先秦诸子之中,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的思想,然而,荀子更注重的"礼"与"法"的关系,他认为礼与法的共同点都是制定社会秩序,确立社会等级。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荀子的"礼"是和"法"一样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剥削阶级的阶级本质。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荀子并没有在"

6、礼"与"法"之间划上等号。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篇),即礼是法的一部分,而这里的"法"是包含"礼"的一种制定纲纪,等级的标准。而荀子又有"法度"与"法术"的名称。他说"(圣人)为之起礼仪,制法度,以矫世人之情性而正之。"(性恶篇)又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比以法术制之。"(富国篇),所以真正的被认为是具有剥削阶级阶级本质的"法"应该是 "法术"。这

7、样,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礼"是与"法度"和"法术"同属于"法"的。而"礼"与"法度"和"法术"又是有完全不同的作用的,也正是因为这完全不同的作用导致了它们之间不同的性质。所以荀子的"礼"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样,我们可以说,先秦的古礼并不是完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工具,同样也不是禁锢人民的精神枷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秦朝以"法"治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得到论证。所以它和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不是很紧密,也就自然不会随着朝代的变迁而

8、起落,而只是处于发展阶段。至汉代,经过汉初的修养生息,社会基本安定,"仓廪实,而知礼节",重新制礼之呼声日高。鉴于秦朝不施仁政,专任刑法之偏失,当时的汉王朝为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思想体系。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为以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4页)。这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说:"春秋大

9、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转引自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240页)。于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而且"提儒士议定仪。但古礼缺轶,儒生又囿 于古礼之藩篱,竞至十余年不就,于是汉武帝才不得不拍板,因民而作,追俗为制。"(同上)。至是,新礼就基本成型。儒家就第一次走向辉煌,成为官方学说,成为思想界的霸主。但是此时的"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今礼,不论是其制定的原因,还是它制定的办法,都深深的烙上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烙印。除此之外礼还被钦定为经典,而且汉武帝还同时

10、设置了五经博士,这样学习礼,也成了儒生们谋求功名的必经之道。所以这个"礼"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汉王朝统治阶级用于统治的工具。这样,以"礼"为主要理论的儒学也就在汉朝逐渐发展成一味迎合最高统治者的意愿的学说,所以随着汉王朝瓦解,儒家也就必然的显现出了衰败之像。在这以后的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儒学就陷入了与佛道两家的纷争之中,这个局面基本上一直维持到了宋朝。宋朝,是经历了五代十国这样历史上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之后建立起的高度集权国家。空前专权的中央集权,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也需要一种理论为中央集权服务。需要从思想理论上论证集权统一的必然性、合理性,需要

11、代表官方根本利益的学说解释现有制度的合理性。形成新的思想体系,为新的政治制度服务。正可谓"似曾相识燕归来",新儒家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另一方面在五代十国期间,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破坏。弑父弑君之事数不胜数。为了使自己不成为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朝的统治者必须重整纲纪,重建伦理。这也就使得重视伦理纲常的"理"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宋明的"理"是从"易传"中的"道"发展出来了,并从一定角度来说它取代"礼"来规定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二程对理的描述是 "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

12、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遗书卷二上,转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115页),这样就把"理"上升到了永恒的,不变的地位,而且扩大了宇宙间所有的事物。所以统治阶级的统治也就是有理可依的、合理的、必然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说汉朝时的儒学是用"礼"来为统治者服务的话,那么宋明的儒学就是用"理"来为统治者服务的。那么这样的学说又怎能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吞噬呢?二、 从"礼"到"理"看儒学自身的发展众所周知,孔子在世时,其学说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儒学在战国初期虽有所发展

13、,但并未广泛流行。到战国中后期,由于孟轲,荀卿的阐扬与发展遂成显学。但是,从孔子到荀子历经了300年。在整个过程之中儒学并不是官方学说,儒学一直处在百 家争鸣的大环境之中。在这几百年中,儒家思想不断的受到其它各家思想的攻击,在每一次攻击中都会出现一个缺口。于是就会促使那些忠实的儒生、孔子的传人,不断努力提高儒学自身以弥补那些缺口。可是,要提高,仅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儒家学者就很自然的去运用别家的思想,而且学会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儒家就很自然的融合了其他各家的思想,这就使得荀子这一战国时期最后的一个大思想家,虽是儒家大师,却又是春秋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

14、子在批驳其它各家思想的同时,也使其它各家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荀子谈"礼"是"礼法"并举的,是融入了法家思想的。这与孔子的"礼"不同,孔子的"礼"是与"法"相矛盾的"周礼"。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荀子的学生韩非都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来证实。而儒家的这种融合也就为它以后成为官方学说,排除异说做好了准备。所以随着时代变迁,当儒家发展到汉武帝时,一个需要统一思想的时代,儒学就摇身一变成了官方学说,儒家的经典也成为国家全部思想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方针。而同时它也就伴随着"

15、举孝廉"等制度的产生而沦为儒士们谋求政治仕禄的敲门砖。所以在汉朝,儒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但由于排除异己,也使得其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狭隘,以至于只能依附皇权而生存。所以这就使得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东汉后期,接二连三的外戚宦官,党锢之锅,使得为皇权服务的学说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境地。其随着汉朝的灭亡、皇权的更替而没落也成了历史必然。在紧接其后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走下了神坛的儒学,又一次次的面临着道学、佛学思想的冲击。于是形成了佛、儒、道,三教纷争,互黜又相互吸收,融合的局面。这一时期统治者虽作过许多振兴儒学的尝试,但大多采取三教并用的策略来调和这些矛盾,社会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这期间,尽管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