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638371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优质课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

2、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

3、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

4、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 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 秋天的夜晚 地点 浔阳江头 环境 萧瑟 事件 设酒送客 心境 寂寥 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4、鉴赏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字词。 瑟瑟、管弦、惨、

5、茫茫、主人下马客在船。 (二)鉴赏第二段 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场有几个阶段?(教师点拨) 引导回答:乐声引人,寻声问人,相邀始见。 3、“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突出乐声之妙。 4、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强调的字词 暗、迟。 6、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老师点拨即可) 转轴调音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家风范 出手不凡 听者感受

6、弦弦掩抑声声思 抑郁不止 诉说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娴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 7、鉴赏具体描写部分 (1)一生读 (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 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 特点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 急促清脆 叠音拟声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比喻摹声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 低沉暂歇 比喻摹声 凝绝不通声渐歇。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愁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 (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 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结束语:琵琶女的弹奏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

8、吗?前边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谈论,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作业: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板书设计: 浊杂轻细 清脆急促 叠词拟声 婉转流利 欢快无比 比喻摹声 仇恨暗生 回味无穷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壮 震撼人心 比喻摹声 鸦雀无声 绕梁不绝 环境烘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

9、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

10、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

11、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

12、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

13、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

14、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女为我“良久立”,二人已经有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心中充满的是“天涯沦落”的凄凉,因而再弹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声”,而听者的感受也有了变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艺折服,现在也为二人的经历感伤,因而“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诗人感触最深,故而“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 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