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37377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管理)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小议高考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技巧摘要: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从提取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两个角度剖析了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进而从重视审题训练、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关键词:高考;试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

2、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学生在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

3、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示的材料往往为一组,但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孤立地分析每则材料,而无法将所有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要求“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6幅图片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这一试题对材料的整体思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每则材料既有一个标题,又有一个说明,如第5则材料是“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在宴会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文字是“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该题的注意事项第2

4、条明确提出“应突出一个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因此,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应该对题示所有的6则材料的主题进行提炼,要从整体上考虑所有6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只见表面,不见实质。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要求从“秦砖汉瓦”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在题干中作了如下提示:“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这段提示提醒考生,不仅应注意表面现象(即显性信息),如“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即隐性信息),如“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

5、等各种情况”,遗憾的是学生却无法从秦砖汉瓦所显示出的文字看出中国文字的变化(由小篆向隶书的变化),无法从秦砖汉瓦中看出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的进步。只见主体,不及其余。在目前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信息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和图片;既有材料正文还有一些辅助信息,如材料来源、材料提示语、图片和表格标题。在答题时,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材料正文而忽视其他信息源。如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28题,该题在题干中“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的字样对图片作了重要补充,它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主要对象是妇女,原素材唐三彩是彩陶且为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

6、生的回答来看,许多学生忽视了唐三彩为彩陶这一重要信息,没能得出当时的“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这样的结论。2.提取信息不准确不能理解喻意。1995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45题是一道值得借鉴的高考试题:“西方某学者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这一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解释你的回答。”在此,我们只能从其材料的喻意角度来分析该题,这里西方某学者所言并非本意,“美国没有童年”并不是说在美国没有小孩子,而是喻指美国历史没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美国“只有青壮年”则喻指的是美国一建国就确立了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此题如果不能理解其喻意,根本无法解答。在该题出现多年后,我将这一问题用于课堂练习

7、,发现许多同学仍对此题颇感迷惘。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

8、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不能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材料的真实意思。在阅读历史材料时,囿于年龄和经验,学生往往忽视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199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中“人说惠王”一题就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该题题干为“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天下妇女儿童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君大王更为臣也。”然后问文中的“人”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这里的“人”对惠王说的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是肯定商鞅变法还是否定商鞅变法呢?材料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孝公死,惠王代后”,即

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已逝,新的秦王刚刚即位,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时候,“人”委婉地说商鞅已经对惠王构成威胁(“大王更为臣”),其真实意图是借惠王之手中止商鞅变法,由此可见此“人”代表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其既得利益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二、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1.重视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

10、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

11、源的关注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1、挖掘潜能。不管你现在情况怎样,你都要相信自己还有巨大的潜能。从现在到高考,进步50名的大有人在,进步

12、80名也有可能。2、坚定意志。高考其实是看谁坚持到最后,谁就笑到最后。考生应全力以赴知难而进,战胜惰性提升意志。3、调好心态。心态决定成败,高考不仅是知识和智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的竞争。考生应努力改变最近的不良心态。4、把握自我。复习时紧跟老师踏踏实实地复习没有错,但也要有自我意识。5、战胜自我。面对迎考复习的艰辛,面对解题的繁难,面对竞争的压力,面对多变的情绪,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海阔天空。6、每日做题。每日做些题目,让自己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形成模式识别能力。当然做题的数量不能太多,难度不宜大。7、一次成功。做题时要理清思路,争取一次成功。一份试卷,若不能一次成功地解决几道题,就往往会因考试

13、时间不够而造成“隐性失分”。8、讲求规范。找几道有评分标准的考题,认真做完,再对照评分标准,看看答题是否严密、规范、恰到好处。9、回到基础。考前不宜攻难道,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必要。要回到基础,把基础打扎实,在考试时才能做到“基础分一分不丢。10、限时训练。可以找一组题或一道大题,限时完成。这主要是创设一种考试情境,检验自己在紧张状态下的思维水平。历史常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姑】尼姑、道姑、卦姑;【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北宋四大家】黄庭坚、

14、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元代四大戏剧】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四大名瓷窑】瓷州窑、龙泉窑、江景德镇窑、德化窑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江苏 【四大名刹】灵岩寺、国清

15、寺、玉泉寺、栖霞寺 【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大观楼 【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四大古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孔庙碑林、地震碑林、南门碑林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飞虹塔、释迦塔、千寻塔 【四大石窟】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址、羽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